![]() 学行并重,致力善政实践 袁黄不仅是一位造诣深厚、成就卓著的学问家,更是学行并重、躬身实践的实干家。纵观其一生,他始终将其善学思想贯彻于其为政实践之中。 万历十六年(1588),袁黄出任宝坻(今天津市宝坻区)知县。明万历年间的宝坻,地域广阔近四千平方公里,东南临接大海,地势低洼,水旱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极低,行政事务繁剧,赋税滞纳普遍。袁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任宝坻知县的。他任宝坻知县的五年间,积极革除弊政,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引种水稻,清理狱讼,教书育人,清正廉洁,成绩斐然。 ![]() 袁了凡初来宝坻时,官府库无余银,仓里粮食只有三百余石,可谓“一穷二白”。任这样贫困县知县,日子之难可以想见。为此,袁了凡节支简政,多方调剂,力求节俭。针对吃官粮者多、人浮于事现象,他从体制上入手,对在编人员包括身边服务人员进行清整,对辞职者非必要岗位不予补充,在办公物品购置和公务招待上,力求俭朴,非必需绝不添置一物。平日用粗茶淡饭接待来客,公私聚宴最多只允许上五道菜。他还规定,取消官署公费供应菜蔬等行为,要求僚属于空地自种以满足需求。他自己出行本可按规定随带仪仗,但每次公出或私巡,总是轻车小轿,仪仗“设而不用”,以减少扰民,并淳厚世风道义。袁了凡深知“善政必简”,到任之初,他便要求各办事部门厘清职责,各负其责,减少不必要流程,以便民为要。 宝坻赋税倍于他县,历年积欠粮赋万石。万历十八年(1590),袁黄上疏朝廷请求减免宝坻赋税。得到朝廷允准,“从二分三厘七毫减到一分四厘六毫”“惟是宽征缓敛,庶可惠众安民。”消息传来,万众欢腾。后人形容:“一梳奏可,万户生春!” 袁黄重视农业生产,积极带领农民兴修水利,于渠水两侧开渠,扒沽放水灌田,发展农桑,改旱田兴水田,于城北开源水门外,百里河入护城河口建一道滚水坝,壅水开沟入田,民受其利。为最终解决水患,袁黄着力构建排水灌溉河渠网。他多次组织人力,开沟渠、疏河道,并向上司请求开挖新河,引导上游沥水直接入海,减少宝坻水害。对于海水倒灌,他教导百姓沿海岸种植柳树,涨潮时海水裹挟大量泥沙上岸后,遇柳树阻挡而淤积,时间长久形成堤坝,以此阻止海水泛滥。京东河道淤积是长期难以解决的一大难题。袁黄考察两道主河后,结合历代治水经验和原理,提供治淤办法——在新河入海处建闸。海潮来前关闭闸门,阻住海水上行和所裹挟泥沙;潮去后适时开闸泄水,以水流冲排河道中的淤沙。对境内泄水河道,他估量地势,修建木闸数处,有效减轻泥沙淤积,又便于掌控水流。袁黄治水成为宝坻百姓最受利惠的善政之一。清代所编县志给予“袁了凡治水,甚有功”的评价。 ![]() 袁黄来到宝坻任职不久,当时宝坻黄庄以南方圆百余里,都是盐卤荒地,种植一般作物难有收成。袁黄考察后认为那里水资源丰富,极力主张兴修台田,通过种植耐盐植物改良土壤,转化为丰产田。他先在林亭口葫芦窝村和八门城一带进行了水稻的南稻北栽种植试验,同时动员农民在耕作区开挖渠道,引潮白河之水灌溉水稻。“南稻北栽”很快获得成功,使葫芦窝村成了当时天津地区开垦水田、推广水稻种植的“样板村”,比明万历年间的科学家徐光启的“南稻北栽”早了三十多年。为大面积推广水稻生产,袁黄还实地考察宝坻辖内湿地和主要河道,他根据宝坻的自然条件,提出了在宝坻“东部洼淀推行水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方略。时隔400多年后的今天,宝坻已成为天津市水稻主产区。 袁黄极为重视司法和狱政,但他的公堂十分冷清。他将讼案按类分衙审理,随来随审,随审随结,公堂上无积案。《宝坻政书》载:“先生慎用刑,常终日不笞一人,经月不拟一罪……民有犯罪者,必反复晓谕,令其悔悟自新。”虽“常终日不笞一人,经月不拟一罪”,但他要求凡遇诉讼,应当从速审理,“一人在狱,举家不宁,故犯人不可轻系”。他审理诉讼,秉公断案,为冤枉者开解,得再生者数十人。他对罪犯不严刑逼供,而是教导向善,谕之以理,责之以义,使其发自内心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他常给狱囚讲行善得福、作恶得祸的事理,犯人听后感动得泪流满面。袁了凡审慎用刑,注重以儒家伦理教化民众,甚至悉心照料囚犯的饮食起居。 ![]() 袁黄在宝坻的德政善行,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衷心尊敬和爱戴。很多人家供奉其画像,每日供饭上香,用敬神一般的礼遇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他离任时,除了几大箱书,身无长物,几乎没有路费。父老乡亲十里相送,络绎不绝,从早上拜别到晚上,船还无法启航,场面感人。他离开才十天,当地民众追思感恩不已,自发筹资出力为其修建生祠,祭祀不辍。 援朝抗倭,展现军事才能 袁黄青年时期在家乡曾亲眼目睹当地海盗入侵和疯狂抢掠的状况,一种守卫家园的责任感在他心中滋生并不断壮大,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看一些关于组织防御、用兵之法等军事方面的书籍。嘉靖三十三年(1554),嘉兴府通判邓迁受命主持兴筑嘉善县城城墙。当时袁黄年仅二十二岁,但其才华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于是邓迁找到了凡一起商量此事。年轻的袁黄听了为之一振,在一番分析后,他们坐船巡视了周围水域,确定了嘉善县城城址。 ![]() 宝坻袁黄纪念馆 袁黄任宝坻知县后,见这里“燕京之地,东南滨海,敌寇自南而来则由天津卫直沽,而宝诋在北,正当其要冲。自东而来则由草头沽,而宝氓在西,也正当其要冲”。明朝立国之初,海盗也确实曾经到过宝坻,但却被当时的于、杨两位将军全部俘获。其后曾又一次侵入辽东,被刘将军全部歼灭。后来,虽然海盗警报没有再发生,但国内外仍有关于海盗行踪的动向频频传来。于是袁黄提出:在当地有船的人家,编派字号以备瞭望敌情应急之用,同时又命每家都备齐弓矢炮石器械等物。这样,就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当地巡抚因其通晓边疆事宜,遂召之共议大计。袁黄因此经常与邻县的蓟州等地边镇的将士有往来。 在了解边防情况的同时,袁黄也经常提出许多建议。为了让老百姓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不受外敌所侵,他还专门上书,建言献策,如向朝廷提出《倭防初议》《防倭二议》《复抚按边关十议》《阅视八议》和《答王道尊军民利病议》等建议。袁黄的见解实际而有远见,很受朝廷当事者的称赞。特别是他提出的革除冗员、荒山植树、险要地段兴修水利、核查兵器和加强海防等建议,均被上边所采纳。 ![]() 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带领十多万日军,公然出兵攻打朝鲜。国王退到鸭绿江边的义州,向明朝请求出兵相援。对此,明朝有战与和两种意见。袁黄指出:“毁唇必及齿,左右宜相呼。”以宋应昌为首的多数大臣亦主张出兵朝鲜。明朝政府也终于认识到“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于是明廷最终作出了抗倭援朝的决定。到达前线这年先生已六十岁。他首先恢复朝鲜军队信心,掌握日军动态,后毁掉日军粮草,使其无法再战。不久,明军收复了许多失地。后来,李如松带走大部队,留袁黄驻守平壤。日军见这里守兵不多,趁机奔袭。袁黄机智应对,沉着指挥,率领部下三千名士兵并发动朝鲜兵民,一举击退日军,取得了胜利。日本史学家说:“明军此战胜利,实是得益于袁(黄)。”朝鲜李元翼著的《生祠碑记》,对袁黄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对待朝鲜人民的方面都给予了特别的评价:“勋劳甚备。” 总之,袁黄在学术、思想、为政等方面均卓有建树,成为江南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及其善政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值得大力研究和弘扬。 原创:王继浩 方志苏州公众号 25.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