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是这个军事思想的提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创造了一个个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奇迹,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早在几百年前的明代,广西大藤峡里也曾流传过类似的游击战十六字诀: "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还"。 这就是一段大藤峡明代往事了。 自元至治二年(1322年)起,由于时代的种种历史变故,如朝廷对盐的经济控制,限制区域瑶民的土地拥有,封建时代的固有的民族政策(土官,土司制度一类),以及地方管理方式偏颇等等,引发区域民众生计艰难,最后广西区域的瑶族先民和官府发生了严重的社会矛盾,进而出现了双方刀兵相见的形势,开启了大藤峡瑶民大规模起兵抗明的开端。 到明之一代,由于朝廷政策的延续性,官府更加不公平的对待大藤峡瑶民,致使区域的官民矛盾更加加剧。 由此,瑶族先民一代又一代的起兵抗明,先后有韦公广、韦保蓬、覃公专、蓝受贰、侯大狗、侯郑昂、韦谏诫、侯公丁等人为首,配合着其他区域的瑶民(府江,八寨等等),领军攻州陷府,影响了大半个广西和广东,湖南等部分地区。同样的,大明朝在历年也先后派出于海、徐元、韩观、張辅、山云、陈泾、韩雍、王守仁、田汝成等人为首的官军,到广西各地镇压。 大藤峡里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抗明之战,直到明嘉靖初,朝廷才调整了区域政策,以比较柔和的态度,恩威并举的渐渐平息地方乱局,大藤峡里才慢慢平静下来。 现在讲起这些,很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但在那二百余年间,面对朝廷的调兵遣将,数万大军的围剿,围攻,大藤峡里可是连年的血雨腥风,尸横遍野,面对官军的军备相对优良,区域少数民族先民在战争中还是出现了很大的牺牲。 那装备不够,头脑来凑,大藤峡瑶族先民们充分利用山里的地势山形的熟悉度,采用了“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还”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相抗衡,一度也大大的限制了大明官军的军事优势。 这十六字,史籍中有所记载,但好像并不是大藤峡地区的瑶族先民所创,而是在一些明代史籍中,“两广瑶乱”事件记载中,所记述的一种说法,是广为流传的由“瑶人”所创的一则区域“民谣”! 但不管这十六字起源于哪里,是谁人所创,细品这下,这和伟人的游击战十六字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只可惜,在时代的种种局限下,双方的军事力量差距还是很大,瑶族先民也只限定于大藤峡山区,在大明官军的围困之下,最后物资耗完,也就出现了很大的伤亡,大藤峡里一代又一代的瑶民起兵最后也归于失败。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时代的十六字诀,也有过一段间接的渊源交集,这就是伟人手书“大藤峡”三字的故事了。 1974年,广西文化工作者岑云端(今贵港人)获准到拜访伟人。期间伟人得知她来自于离大藤峡不远的贵县(现贵港),就谈起大藤峡农民起义,可见他对这段历史有过深入了解,很是赞赏大藤峡先民的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大藤峡精神”,并用铅笔写下“大藤峡”三字。 后来这三字原件得获带回广西,现献于桂平博物馆珍藏。 这也是一段历史佳话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