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彩的诞生与清代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紧密相连。康熙晚期,随着海禁的解除,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大量外国商船纷至沓来。西方对中国瓷器的强烈需求,促使广彩应运而生。最初,工匠们在景德镇烧造的白瓷胎上进行彩绘,后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到了乾隆、嘉庆时期,广彩已形成成熟的艺术体系,成为中国外销瓷的重要代表,产品畅销欧洲、美洲等地。然而,民国时期的战乱给广彩带来了沉重打击,瓷业一度衰落。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广彩才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渐复苏,焕发出新的生机。 ![]() 粉彩则起源于清康熙晚期,是在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烧的釉上彩新品种。康熙时期的粉彩尚处于初创阶段,色彩较为简单。到了雍正时期,粉彩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色彩更加丰富,绘制技法也日益成熟,达到了粉彩瓷器的巅峰水平。此后,粉彩在乾隆及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备受推崇,成为宫廷和民间广泛喜爱的瓷器品种,其发展脉络相对较为连贯且持续繁荣。 彩料特性 广彩的彩料部分来源于景德镇,但大部分是广州当地自制或经过改配的。有干大红、大绿、麻色、茄色等丰富的色彩。广彩尤为突出的是对金彩的大量运用,金彩的光泽与其他色彩相互映衬,使得整个画面显得金碧辉煌,极具奢华感。 ![]() ![]() 粉彩的彩料则在继承古彩部分颜料的基础上,创造了胭脂红、羌红、洋绿、洋白等新的颜料品种。粉彩的一大特色是彩料中掺有铅粉并加施玻璃白。玻璃白的加入使得粉彩颜料具有乳浊效果,施彩较厚,花纹呈现出明显的凸起,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与广彩彩料的质感和效果有着显著区别。 绘制技法 广彩以工笔画法为主,巧妙运用织锦图案手法。画师们利用各种颜色和金银水进行钩、描、织、填等精细操作。其中,“织金地” 技法是广彩的一大特色,通过细密的金色线条交织成底纹,再在其上绘制各种图案,形成 “堆金积玉” 般华丽的视觉效果。 ![]() ![]() 粉彩采用的是没骨画法。首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出图案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接着将颜料施于玻璃白之上,再用干净的笔将颜色依据深浅浓淡进行洗开。这种技法使得粉彩画面具有柔和细腻、过渡自然的特点,常见的技法还有平填等,与广彩较为硬朗、规整的绘制风格截然不同。 色彩表现 广彩的色彩风格浓重、鲜艳,对比强烈。它追求的是一种华丽、绚烂的视觉冲击效果。大量使用金彩,使得画面在色彩的艳丽中又增添了一份富贵之气。 ![]() 清嘉庆 广彩六方人物花鸟纹盖罐 ![]() 清乾隆 粉彩百鹿尊 粉彩的色彩则以淡雅柔和著称。通过玻璃白的乳浊化作用,粉彩的颜色呈现出一种粉润的效果,注重色彩之间的过渡和质感的表现。 构图与装饰 广彩的构图通常较为丰满,追求繁而不乱的效果。常采用边饰构图、开光、锦地等装饰手法,瓷器表面几乎被图案和彩料所覆盖,营造出一种热闹、华丽的氛围。为了迎合西方市场,广彩在图案设计上大量借鉴西方艺术形式,不仅有西方人物故事、风景等题材,其图案的装饰性也更强。 ![]() 清 广彩描金戏曲人物故事纹大瓶 ![]() 粉彩大部分产品采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画面布局讲究 “留白”,给人以空灵、悠远之感。其笔法具有传统中国画的特征,题材多选取传统的人物、山水、花卉、鸟虫等。 广彩以外销为导向,融合西方元素,色彩浓烈、工艺华丽;粉彩则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淡雅,工艺细腻,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艺术风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