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舍得之间诗院第202535期||诗词创作课【卷十二:七言律诗(三)】

 随缘居如如居士 2025-05-08
图片

导师/舍得之间


序 引 

图片

     《全唐诗》近四万九千首,七律就有九千多首。所占比例几近五分之一。就诗体而言,不论是听觉还是视觉,都属于最精美的一种诗体。格律诗这种形式,到七律,已经达到它的最高阶段。七律之后的演变,有成为长短句,繁衍为词。宋词所有句式,皆由七言律句而拆分组合。

     七律可面向各种主题,可以包容万象。但是,它毕竟也有自己的风格。但凡七律出现,就必然有独属于“七律”的气场存在。所以,它可以适应任何方面的描写,那是因为它的内涵很大,不等于它没有自己的“性格”。七律共性是广含,七律的个性,则是我们需要探索的所在。


一、气息流转




图片

     完成一幅作品,首先重要的是考量它的布局。也就是,先要琢磨体量、结构、层次、态势这样的框架性的方面。尤其是格律诗这样的文学体裁,因为每一步都需要一种精密的设计与构建,而所谓“精密”的前提,一定是布局。所以,这种“框架式”的整体考量,是做诗之必备。

     诗词作品,是比较抽象的一种艺术形式。因为它是纯文学符号的一种“代意组合”,所以,它几乎不能像很多艺术门类一样,需要草图,需要基础框架,再一步步填充完成。诗词的所有谋篇布局,都需要以“腹稿”来完成,也就是,全部的“整体谋篇框架”都需要心里完成。

     这就说明,从立意开始,从最初的框架考量开始。诗词写作的每一步,都是一种纯心理活动。一旦开始打算写诗,我们外表看似闭目沉寂,其实,已经在做各种构思。首先是需要“立意”,也就是确定写的目标,也就是,要确定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调,什么样的情感类别。

     什么标题,什么主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情感味道,去完成它。也即,需要确定我们表达的这个主题,是一种什么“情味”。这种对于作品情味的确定,我们称为“立意”。所以,这样的“立意”概念,一定要明白,而且要理解,诗学上对“立意”就是这样确定的。

     七律的写作,也一样。七律的“立意”,就是对情味的确立。比如我们想表达“思乡”的主题,我们的立意,不是仅仅“思乡”或者“想家”这样简单,而是,一种什么情味的思乡。因为“思乡”与“思乡”是不一样的。有喜悦渴望,有忧虑挂念、有忧伤追忆等等,各不相同。

     这种“情味”才决定了一首作品的底色。特别七律这样体裁,别看体量相对“大”,但是,对于“情味”的渲染,从第一句就开始了铺垫。或者说,七律的第一句,或者第一联,就确定了诗的情味性质,也就奠定了这首诗的整体情味、情调、情绪性质。因此七律起端至关重要。

     这种激发作诗动机的情味,我们称为“第一情味”,它要贯穿始终的。情感味道,是一种很难描述,但又可以切身感受的一种“滋味”。说它抽象,它又细腻到毫端。比如同样是“思念”,思念对象不同,那么思念味道是绝对不一样的。诗之情味,是要体现在诗内每一句内的。

     情味,就是情感的味道,也是情感的类别。它的体现,不是单纯的“想啊想”,而是一种流转、一种漫延、一种浓淡、一种聚散,所以,让它们如何地“流转、漫延、疏密、聚散”,如何安排这样的节奏和布局,这些设计与考量,就是我们说的“谋篇布局”,就是“搭建框架”。

     一定要记住,所谓的“立意”,所谓的“谋篇”,还有其它类如“炼字”“对仗”“修辞”,甚至“押韵”乃至“平仄”等方面的讲究,其实,都是围绕着“诗意情味”而展开的。这种“情味”还有一个名称,就叫做“诗脉”。所谓“诗脉”不是事物之线索,而是情感之延续脉络。

     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一个“现象”,为什么作诗可以无限夸张,可以做各种“意象”之间大幅度跨越,甚至不符合逻辑地各种描述,而竟然没有任何违和感?那是因为,一种看不见的“暗脉”在紧密地牵系着诗的每一个零件,让它们貌似分离而实际互联,这就是“情味”。

     所以,“情味”才是诗词写作的第一要素。当然也是写作七律的第一要素。这其实就对应了所谓的“诗言志”。我们对诗语的布局安排,核心思想就是如何灵活地延续这样的情味。至于如何安排景物,如何完成景语以及情语的互动,都是依据我们的情感特性以及属性而来。

     有这样的理念,就可以有一种清晰的“诗理判断”。情味,就是“诗味”。情味,可以让诗人的想象任性起来。也就是说,只要保证情味,就保证了诗脉,如此情况下,诗语可以无序、诗景可以跨越、时空可以颠倒、因果可以逆反、万物皆可关联。情味,才是诗意之保障。

     比如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落木”不过就是秋天的落叶,它与“长江”有嘛关系,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这两句的“情味”是一致的,体现了诗人旷达的视野,沉郁与畅达。而且,二句配合起来,达到一抑一扬的节奏感。

     还比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里有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如果分开看,“吴宫”与“晋代”也不是同类描写,互相没关系,“花草”与“衣冠”也没因果性,这样类别跨度很大的意象,硬凑在一起描写,在一般的文学写作中,是不可想象的。诗,则不然。

     这样互相不关联的物象以及意象,放一起写,诗人所依仗的,就是“情味”。李白的这首诗,与崔颢的《黄鹤楼》有的一比。其实都是怀古寻幽,借以抒怀。这种“怀古”的情味,就是串联起诗中所有意象的脉络。看似不关联,其实,它们一定是情味相同,且角色之间有搭配。

     分析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样的句子,对我们自己的写作也有借鉴作用。如前句写“吴宫”分明是一空间场景,而后句“晋代”,则是时间描写。以“时间”对“空间”是一个最可靠的属对手段。还有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也是。

     吴宫-晋代,万里-百年,这种以时间对空间的“模式”一定要记住,而且必须深度理解。它们都是我们诗中情味,在不同维度的“分支”。这种“时空对应法”(前空后时)尤其在处理属对的时候,非常有效,而且百试不爽,可以屡屡使用。如果再配合以“虚实呼应”则更妙。

     还看这一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以“衣冠”对应“花草”也是有讲究的,不是随意而选择的意象。花草,大自然的客观之景。衣冠,是人类所有的带有主观色彩的意象。在做“虚实对比”的时候,要记住这样的判断:“无人景物”为实,“含人景物”为虚。

     这种以有没有“人”来判断“虚实”,也是一个规律性判断。比如我们讲过的杜甫《绝句》,前面二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二句是无人之景,属于客观描写。而“窗含西岭千秋雪”就含有“人”的意象了,无人无以存在“窗”,无人不可论“千秋”。

     我们总结为,“情味”是成诗的关键,情味的气息流转,也是诗脉所在。只要有“情味”存在,那么诗中的景物,大可以天南海北、大可以逆反时空、大可以横跨纵越,如此,就等于解放了我们的思路。依“情味”而成句,不依赖于现实的逻辑与视觉,不依赖生活常识认知。

     当然,解放思路不等于“无序”,不等于混乱之写。而我们的“序”所依据的,只有美学原则。我们的美学原则很多,但最基本的就二方面,舍得诗派的美学理论体系认为,一个是“虚实原则”,一个是“时空原则”,这二大原则,是构成诗词美学的不可或缺的美学元素。

     这些认知,适合所有诗歌体裁。在深入“七律课程”之前,必须对此有足够深刻的认知。因为,七律谋篇布局,以及炼字等等方面的艺术刻画,都是依照这些规律而行的。简单说来,就是“一情味”,“二原则”。情味是诗之立意的基础及诗脉,二原则是诗之美学的基础要素。所谓“诗脉”,不是事情之因果,而是,情味之连续。

图片

名画欣赏·清《竹菊秀石图》




二、任性起笔




图片

     说“七律”是格律诗最终极形式,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的“七八五十六”足以构成一方完整的大世界。“七七八八”就是差不多所有都有,“七上八下”就是无止境地完善自我。七言以句铸造诗句极致,八句以方就是八方、八卦、八路、八面之广域,此等概莫能外乎。

     体裁不同,就决定了它们写作规律不一样。万事开头难,七律也一样,七律的起笔,决定了全篇的成败。因为,我们前面说了,决定一首诗成败的,是“情味”。而决定一首诗情味的,一定是起端。我们研究古人的七律作品,得出了一个结论。七律之起,宜平缓而不宜高调。

     所谓的“平缓”就是从容稳定地起笔。这是一场“慢启动”,所要做的,就是开始铺垫及渲染,开始情绪氛围的造境。如刘禹锡的一首诗:

始闻秋风

刘禹锡〔唐代〕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评曰“痛快”。首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以回顾的角度来起笔,以“今昔”做一比较。去年别时菊正开,今有蝉鸣我又来。舍得认为这是一首思念诗,以诗寄人。有点类似“去年今日此门中”的味道,其“君”一定是所思之人。以“君”始以“君”终。

     对七律的关注点,一定要重视颔联的处理,它对首联的承,是决定一首诗成败的关键。如这里的“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就接续了前面的一“去”一“回”这一年间,对镜惊觉容颜老也。“五夜”,一夜分五个更次,即五更。“飕飗”是形声词,在这里指风声。

     过去人总结的近体诗起法很多种,类如“明起”“暗起”“陪起”“兴起”等等,在我以前的《谋篇原理》讲座中也提到很多。但是,我还是不推荐这各色各样的“起法”,一旦形成“法”了,也就是形成了套路,顿觉无聊。包括所谓“承法”“转法”“结法”等等,也不推荐。

     不去学“法”,但是应该按什么样子来起句呢?其实,不论什么人讲的“法”,你都学不会。因为,诗学的本质就是【诗无定法】。无定法,其实就是没有“法”。题写诗语的起句,我曾讲出“起句”写作规律,就是“随意起”。随意起,不是“随便起”,而是。随“情调”而起。

     也就是依“立意”所确定的情调,而写出诗句。那么,符合你立意情调的诗句是什么样的呢?真正的“法”,其实就去读古人的诗,去看看他们怎么起句的。而且要学会怎么来学。读诗时,先体会一首诗的总体情味意境,然后再看看他的起句,去考量“起句”如何对应情调。

如杜甫的《吹笛》:

吹笛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本律总的情味是“愁思”,不论是触景生情而引发感怀,还是因事而感。我们需要明白,这是,因感怀而起笔题诗。所以,诗的立意也就是“愁思”。那么,诗脉基调也是“愁思”。那么,诗的“起笔”一定要符合“愁思”的情调氛围。如“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以“吹笛秋山风月清”这样句来做景语开篇。若有思有感,总要有一个“感思”起因吧。什么样的起因容易勾引起“乡思”,或者能引发对局势忧虑呢?风清月朗之时,环境幽静,人就容易入思。一支笛曲悠然飘来,更成为一种诱因。“巧作”,就是音乐曲调恰好契合所思。

     我们一定要明白一点,写诗,不等于写实。所以作者起联之景象,未必等于诗人真实的环境写真,可以肯定,这是一次“造境”。是作者自己设计的“吹笛、秋山”,思衬中布置的“风月清”。也因此,诗人把这笛声比作“断肠声”。在冥想中构建诗之场景,是诗人的基本功。

     看看这首七律的构造,也蛮有意思。颔联,也叫承联,其作用就是承接起联,托载之、拓展之、延伸之、演化之。看本律颔联,“风飘律吕相和切”接续“风与笛声”,“月傍关山几处明”演绎“秋山风月”。这种写法属于“分承”,也就是分述而承上,这样重复字,不算犯复。

     颈联“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是进一步形容“笛声”的,胡人闻之,当北走矣。武陵一曲,又想南行。这首七律很有意思,前面三联是在不同角度形容“吹笛”的笛声。它的“转”其实是在尾联“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这里有《折杨柳》之曲意。

     同时注意这里有二个“曲”字。“武陵一曲想南征”的曲,是量词,“何得愁中曲尽生”的曲,是名词。也因此,这首七律中,多处重复字,却都不“犯复”。这也说明,近体诗中其实是不忌讳“重出字”的。没有互相关联的,又没有词性区别的重出字,才属于一个避讳的。

     读杜甫的《吹笛》,要注意起句“吹笛秋山风月清”,属于很“平”的写法。就是一清丽场景的娓娓道来。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激荡。起句“平缓”或“高起”,一个是取决于篇幅,一个是取决于情绪的波动程度。七律篇长,多以平缓而起,利于其后施展。但也有其它情况。

     在情绪块垒不强烈的时候,适合先景而后情。而若情绪波动比较强烈,或者感触很深的时候,往往是以“感”而起。学七律,就以杜甫为师,多看老杜的作品,即使不能得其奥秘,也能受其影响,感知一二。杜甫有《咏怀古迹五首》,且看其二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唐)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摇落深知宋玉悲”属于情感语言。“摇落”的是什么?多数情况下,这里指“秋叶”,同时也交代了季节。但又没有特指是摇落树叶,所以这里也深有蕴藉意味。起句之感语后,“风流儒雅亦吾师”,即文采仪容堪作吾师。这句则把语感舒缓了下来。以为后面腾出描写空间。

     杜甫的对仗句,功底非常深厚。这也是支撑他的律诗冠绝古今的重要原因之一。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情感氛围,承接着起句的“悲”字。也就是“悲”这个情味,作为诗脉,一气贯全篇。这个“悲”是一种因怀感古之情绪,而不是寻常的悲伤之情。

图片

名画欣赏·明《寒江草阁图》




三、咫尺方圆



图片

     诗可以分类,却不可以分法。那些说什么多少多少种的“诗法”,都是扯淡。诗之有法,那是指诗的法度,而不是方法。诗无定法,才是本质。法度,就是指秩序、指规则、指方圆之矩、指审美框架。而方法则是“术”的意思。术之以束,束则无诗。诗若束以法,则无诗矣。

     适合你的写法,不等于适合别人。而适合你今天的写作路数,不等于明天适用。甚至换一首,都不再有效。所谓的“诗法招数”,都是一次性的产品。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所谓写诗的“招数”。写诗,只有审美规律,只有每个人的个人发挥,而没有任何写诗的路数。

     我们学写诗词,就“写”的途径而言,第一是了解规则。所谓规则也就是体裁特点。比如七律,要求七言八句、要求平仄韵律、要求对仗平稳、要求起承转合。这些都属于最基础的要求,至于这七言八句具体怎么写,完全属于你自己的事,起承转合如何落实也是自由发挥。

     我们时刻牢记,诗,乃灵性之物。所谓“灵性”的第一特征,就是不羁。而所谓的不羁,其实就是依本性而为,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尤其是在起句的时候,这种表达的任性特点,非常重要。闲就写闲,闲风闲景闲起篇。喜怒就喜怒,一吐为快意当先。起篇一定要任性。

     起篇的任务是表达情绪,不是谋篇。情绪表达出来之后,再考量谋篇。也就是说,所谓诗词的谋篇,都是在第一句(或第一联)之后,才开始谋划的。或者说,真正的章法,是从“承”开始的。所谓的“承”,就是如何应对各种“起”的情绪特征,见招拆招。承开始,则入架构。

     所以,我们的写作就有了规律可寻。这不是“诗法”规矩,而是一种规律的认知。比如,若有悠闲之“起”,承,就延续它、繁衍它、扩展它、浓郁它、渲染它,顺着它而深化。或者纵横扩展,或者深入细雕。因为平静的起篇,就是一个序幕,揭开后,就开始了演绎之渐进。

     如果立意是一种“重块垒”催动,或国仇家恨、或生离死别、或相思煎熬、或意难平,此等情感波动剧烈的情况下,那么,就直接以“情语”起篇。所谓的立意就是依靠“情味”,所谓的开端就是情味开门。而承,只是对起句的一种化解和调节。即,遇淡则加浓,遇浓则疏淡。

     因此,诗的“承”具有“随动性”,它是依起的性质而决定轻重缓急的。其实,诗的起承转合,就是一种“曲折而动”。因意而起,因起而承,承而升华,摇落诗花。这种诗意表达程度的“起伏感”,才是诗的要义。起伏、曲动,乃腾龙之气象。如果因循不变则属僵蛇之象。

     诗学上一些要素需要反复讲,需要牢记到骨子里,到潜意识中。如这章法的“起承转合”,一定要形成一种“下意识”的认知程度。起笔之后就要“承”嘛,承的延续,是为了“转”而铺垫。铺垫足够就升华为“转”,转的高调,只是流星闪过,而后,收束而发散,谓之“合”。

     章法不是呆板的规矩,而是一种客观自然的规律,是大自然中所有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所以,由不得你承认不承认,它就是一种“铁律”。因此,作为一种“实”而需要严守的“步骤”。对应这种“实”之硬件,而配合的“虚”之软件,就是我们说的“虚实定律”“时空定律”。

     这样,章法框架为之“方”,美学规律为之“圆”,软硬兼施、动静相合、有节奏有旋律,诗之美感就自在其中了。所以,学诗真正的精髓,就是要认清这两大要素。它们或称虚实、或称动静、或称阴阳、或者曲直、或者称为诸如此类的两种不同,我们的“平仄”亦如此。

     另外,写诗没有那么多“规矩”,例如什么成语不能入诗,甚至不能把成语分解入诗。理由何在?成语为何不能入诗呢。成语有典即可算引典,成语借用即可为意象。至于成语拆分,其实更是一种巧用,或者是“化典”,汉语之组合,只要构成美,就可为诗。

     例如我自己就有一首诗,就是利用了成语拆对:

夏风着意卷珠帘,池畔青衿若钓蟾。

曲水莺歌飞巧玉,流觞弧度入香奁。

西楼伊影翻金叶,东洛客居随意签。

慢待闲云留一笔,春秋不老美须髯。

     这里确实拆分了“曲水流觞”,但是各得其用。因为本七律为席间和诗,属于那种席间的游戏“酒令”,其实就扣合了“曲水流觞”之意味,没有什么不妥。真不知道谁规定的不能“成语拆对”,我觉得可以灵活看待。写诗一定不能自缚手脚,只管大胆去写。我们唯一要遵守的就是美学。

      好,时间关系,今天就说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温暖陪伴,下周三我们继续。

图片

名画欣赏·清《焦菊图》


图片

诗院机构


总顾问:包德珍

顾问:熊盛元 、高源 、张驰 、盛月富 、温瑞

院长:孙连宏

常务副院长:袁秀芬、申美英、邹志洪

副院长:卢敬兵、孙明杰、陈首儒、仵晓静、石枫、杜晓东、杨忠明、刘建民、崔凤岐、邱俊标、唐云海、谢玉婵、周立军、陈星、梁之康、李凯、陈婉清


分院管理

一分院:卢敬兵、韩淑香

二分院:申美英、孙明杰、吴小华

三分院:陈首儒、邵红霞、侯绪花

四分院:崔凤岐、江   杰、杨忠明

五分院:王淑艳、苏秀云

六分院:左海枝、石   枫、赵新霞

七分院:王玉环、杜晓东、汤   勇

八分院:郭建民、仵晓静、张雪梅

九分院:邹志洪、姜超英、董素梅

十分院:唐云海、袁咏霞、王亚层

十一分院:张承宏、杨雅杰、吴红玲

十二分院:高英翔、苏   芳、刘预谷

写作培训

总教务长:包德珍

教务主任:邹志洪

管理

一群:杨忠明、田得雨

二群:杜晓东、高英翔

三群:李   红、石   枫

四群:孙明杰、张雪梅

五群:唐云海、吴艳玲

六群:左海枝、景宝华

编辑部

总编:孙连宏

主编:包德珍

执行主编:邹志洪

编委:石枫、孙明杰、左海枝、黎华、苏芳、李红、黄珍

本期编辑


供稿:孙连宏

编辑、设计:邹志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