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习家池观鱼

 昵称45109175 2025-05-08 发布于浙江

为什么游习家池?缘于读了著名作家李春雷老师收入《大学语文》教材的散文《寻芳习家池》。


宜昌游历清江画廊后,我们傍晚进入湖北重镇襄阳。这座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的著名古城,也是我们此行三国古战场游的最后一站。入住的宾馆城南佳园,正好路过位于襄阳城南约5公里处的习家池,看到路牌,我当场决定,明天游习家池。


一场酣酒,一城甜梦。我虽六次入住襄阳,都因匆匆过客身份,从未徜徉襄阳古城,如果夜游,当有另一番情怀。于是乎,携众友,入襄阳古城,在满目的古意和现代的繁华里穿行,享无限璀璨灯火,尝百家美食佳肴,登古城墙阅沧桑幻境,赏汉江两岸激情画卷,才知襄阳早已是我梦中所得。

我曾三入古隆中,悟得诸葛智慧于唇边,难有入门之境界,只好在门外等候。竹林花丛,幽静小径,微风习习,正好与范老师畅谈人生之旅,也是惬意。当众人出古隆中后,一并乘车去习家池,渴盼之心,如当日蒸蒸阳光。


终于到达位于襄阳郊外凤凰山南麓的习家池(也称高阳池),心情骤然放松,万千花木盎然苍翠,一路花香浸入心脾,柔和的风在眼前荡漾,仿佛一个世界更换了门庭。醉、醉、醉,昨夜的酒香,正如这里的花香。

在花丛中看习家池的过往,知这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园林建筑之一,全国现存少有的汉代名园,被誉为“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这座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6-56年)的公园,是当时的襄阳侯习郁,依据春秋越国大夫范蠡养鱼的方法,修建的一处养鱼池。引白马泉水,筑长六十步,宽四十步的土堤,然后再建一个亭子,植芙蓉于池中,把鱼放入,任鱼儿悠然自得的畅游,那种追求自由,放任自由,欣赏自由,歌咏自由,让自由成为人生至高境界的思想,至今是我们当代人难以逾越的。这也许就是习郁当时的心情,更是习家池引得众多文人到来的缘由。


在习家池观鱼,是一个人此生最难得的享受。鱼静,草木就静,云朵就静,世界就静;鱼动,风景就动,思绪就动,人生就重生。在古时,那些灵性的鱼,一旦受到袭扰,必远离而去。而听惯了琅琅书声的鱼儿,却是用鱼跃池水的快乐,为人间抒一分激情。当今,环境的变化,让人颇有思索,那些习惯了游人如织的湖、池、塘、涧,喜欢美食的鱼,游人来,便从远处蜂拥而至,从此获得游人抛洒的食物。这种景象虽不多见,但如今也成新景。而习家池里的鱼,依然自由自在的悠然游哉。

习家的情怀和思想,可能是多少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也正是这种追求,让习家把习家池由钓鱼台变成了读书台。东晋时,习郁的后裔习凿齿在此临池读书,登亭著史,写下了千古名作《汉晋春秋》,成为名播后世的史学大家,也让习家池盛名久传。


师法自然,曲径通幽,精巧雅致,和谐灵性,内涵丰富,文化统领,这几乎是众多中国园林共同的具有的特点,习家池也几乎拥有了这些造诣。但更能让人体验的个性精神,悠闲不是颓废,而是集聚灵性。唐代,写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和“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照人。”(《宿建德江》)的襄阳人孟浩然;写出“纤枝瑶月弄圆霜,半入邻家半入墙。刘阮不知人独立,满衣清露到明香。”(《夜看樱桃花》)和“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绝,独立人间第一香。”(《牡丹》)的皮日休都曾是习家池的常客。皮日休的一首《习池晨起》,更是道尽了习家池的绝妙之处:“清曙箫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茭叶深深埋斑艇,鱼儿漾漾逐流怀。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在习家池的大池的旁边,有名曰“溅珠”和“半规”的两个小池,是清同治年间襄阳知府方大堤进行大修后给泉池取得名字。在此之前,清道光六年(1826年)襄阳知府周凯曾对习家池的亭台楼榭进行过整修,修建了这两个小池。再往前,宋代嘉定年间,习家池也做过重建。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习家池也做过全面整修。两个小池“渐珠”和“半规”的建筑充满诗意,又别有风韵,可见习家池深受爱戴与崇敬。


环绕于各个池水之间的小道上,浓郁和翠绿始终相伴于左右,更有春花竞相开放,燃万千美丽于心间,让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随行众人,多有迷路,却知归途,原因是有花香指引。那些叫不出花名的鲜花,各有各的气息,只要被众人闻过,便让人终生难忘。这也许正是襄阳的特别之处,地理位置的经典之处,千古尊崇的福泽之处。

离开习家池,离开襄阳,“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感慨,应是人尽皆知。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