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章聊教员的一种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世上有两种人: 一种人指望自己,另一种人指望别人。 前者能下狠手改变自己,后者则指望别人为自己改变。 而教员从来都是前者。 从韶山冲到长沙城,从农家子弟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师范生,教员一路走来,他的老师和同学以及亲友,都曾为他提供过帮助。 但这种帮助不是因为教员可伶,而是敬佩他的自强不息,欣赏他对真理的渴求。 哪怕只是截取了一小部分,我们也能很清晰感受到,教员确确实实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领袖,他的聪明才智,他的远见卓识,不是一出生就有的,他的学问都是他一点一点求出来的,问出来的。 教员从一个求神拜佛的农家少年,逐渐成长为后来的革命领袖。 这中间的每一步都清晰可见。 换句话讲,如果神化教员,才是真正的否定他,否定他的努力刻苦和顽强意志,否定他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所作的一切,更是否定了他从群众中走来的事实。 学习教员,不能光学他的本领,更要学他自强不息的精神。 什么叫自强不息,解释起来不容易理解,我们从反面聊。 自强不息的反面是什么呢? 并不是懒惰,而是怨妇心理,觉得其他人有负于我,时代对不起我。 你一旦觉得别人负了你,为难你,那你立马就会产生怨恨情绪,源源不断。 杜月笙有一个尿壶理论,他说蒋凯申把他当夜壶,想用就拿出来用,不想用了就塞到床底下还嫌臭。 这就是典型的怨妇心理。 我为他干了这么多脏活累活,到头来却不如一个尿壶,他对不起我,辜负了我! 你一旦有了这种想法,言行立马就会扭曲,进而失去判断力,满脑子都在想如何报复回来,结果只会把自己毁掉。 我很能理解这种怨妇心理,我自己以前也有很大的怨气,但这玩意不但没用,还是一个很大的思维陷阱。 因为你一旦开始琢磨这些事,你就会忽视另一件事: 一个人的价值,始终体现在你还能做什么,而不是你做了什么。 站在杜月笙的牌面上,你做不到,会被淘汰,你做错了,会被惩罚,你做成了,会被抛弃。 这就叫三头堵。如果你没有了利用价值,这个问题就是无解的,三头都被堵得死死的。不管你怎么做,最后一定会被辜负。 不服气?不服气你可以不做的。 但你要是选择参与,那你就要想清楚如何面对三头堵的局面,要么你不怕堵,要么你有本事破局。 怎么破局? 《周易》第1卦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一个是乾卦,一个是坤卦,合起来就是乾坤。天地之大,就在乾坤之间,一个人的生存空间,也就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之间。 你吃透了,自然无往而不利。不要说三头堵,五头堵也有解法。 我知道有些读者不信,觉得这八个字这么简单,他也懂,他也是这么做的,但为什么不那么管用呢?为什么自己还是一事无成呢? 你看教员就明白了,饭是一口一口吃的,路是一步一步走的。 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你也不愿意做,别人不上心的事,你也不上心。那你的生存空间在哪? 就没有了嘛。 教员一路走来,对自己够狠。无人管理,都要强迫自己的读书,无人灌输,都要主动扛起未来救国救民的责任。后来教员把事做成了,骄傲了嘛?自满了嘛?并没有,而是提出为人民服务。 这不是口号,这就是我党的生存空间。 永远不要问自己为人民做过什么,只问自己还能为人民做什么。 这就叫为人民服务。 我们以前聊过为人底色,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甚至还在后台写了很多话骂我用胡适作为反例。你以为是教员到了那个节骨眼上,才提出的为人民服务? 从来不是。 教员从一开始就把这五个大字写在了脸上。 1915年9月,在给好友的信中,教员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这之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 从韶山冲出来的时候,教员就立下了为大多数服务的志向。 教员认为“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无价值”,他甘愿为大多数人、为后人奉献自己,并将其视作人生最大的价值。 这就是为人底色。 你要是没有这个底色,破不了三头堵的局面,只会无限重复,最后在浑身怨气和戾气中,把自己最好的时间和年华浪费掉。 1917年寒假,教员步行到浏阳县文家市的同学陈赞周、陈章甫家探望。 说是探望,实际上是借同学之便利,在附近搞社会考察。教员每天帮附近的农民挑水、种菜,他说话没有架子,干活勤恳,还很专业,因此深得当地农民喜爱,结交了不少朋友。 拉进了关系后,教员就会一边帮人干活,一边问人家的生产生活情况。 地里收获多少,家里的开支都有哪些,生活中的难处,家里有几口人,每天吃什么等等,事无巨细。帮人干活时,教员发现山坡丘陵地带仍有不少空地没被利用,便向农民建议栽种果树。 农民说种树的收益太慢,等果树开花结果那一天,他早都埋土里了。 教员用了一句话劝说这位农民朋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栽树后人食果”。 他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做一些对后人有益的事,哪怕自己看不到开花结果的那一天,他也愿意。这就是教员的价值观。 教员不是劝人一套,自己又是一套。 1911年,那年教员进入梦寐以求的湘乡驻省中学读书,读了没几个月就碰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当革命消息传来,教员深思熟虑后,决定参加革命,尽自己的责任。而当兵是最革命的行为,于是放弃来之不易的学业,选择加入湖南新军,成了一名大头兵。 那时他还是一个刚到省会长沙没几个月的少年。 但他没有指望年纪比他更大的,没有指望同学,而是选择指望自己。 更没有抱怨说,真倒霉,刚到长沙读书就碰到这种事。 不管青年时代,还是后来参加革命,我从来没有在哪个资料中看到只言片语,说教员会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会执着于谁负了我。我从资料里看到过苦闷、低沉的教员,就是没有看到过怨恨一面的教员。 哪怕在反对他的人,孜孜不倦抹黑他的人那里,我也没有看过到。 教员的父亲是个财东,他家里的那点财富,在韶山冲还能排上号,但要是到了县城湘潭,到了湘乡,到了省会长沙,像教员这样的家庭,无论财富还是见识,就显得极为普通了。 他在家里读书时,因为迷信香灰可治病,被表哥文运昌教训。 他在东山小学堂上学时,因为穿衣破旧,常被同学看不起。 他在长沙读书时,因为没钱,只能通过图书馆和同学老师那里借书看。 但教员从来没有说,我条件不如人,家庭不如人,我就不学了,就不努力苦攻读了;他更没有说,我不是湘乡子弟那般,没有从时代里得到好处,没有享受到国家的帮扶,那国家民族出了危难,我就可以不为国尽责,不共赴国难了。 教员从来不会浑身戾气,像个泄气气球式的,一有不如意就到处发泄自己的不满。 他从来都是自强不息,乐观豁达。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会面临很多不公,遭遇诸多非难。 如果你陷入了思维陷阱,总有发泄不完的情绪,总觉得周围所有人包括环境都对不起你。 那你是没法做事的,是没法自强的。 指望别人,你只会得到失望,只有指望自己,将所有的方针都落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才能真把事情做成,“什么事靠别人是靠不住的。” 而教员最伟大的地方就在这里。 他把自己身上的这股自强不息精神,传递给了大众,将其变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色。 凭着这种精神,我们在一穷二白的时候,在朝鲜战场上打败了美国人;凭着这种精神,中国从一个落后贫穷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了现如今产业门类齐全的强大工业国;凭着这种精神,为国奉献成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行为准绳。 读毛传写到这一段,教员即将走出学校,正式参加革命。 在进入革命篇之前,需要这样一篇介绍教员精神的文章,作为转折。 教员身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但首先要学习他自强不息的精神,学习他为了大多数人而奋斗的价值观。 这就好比练功,招式要以内功为基础。 内功不到,招式就到不了。 不学教员的精神,不转变自己的世界观,教员的很多招式,你是没法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