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寅申这两年,厥阴之气作为在泉之气,其主要变化特征表现为酸化。六气化生出酸、苦、甘、辛、咸这五味,而酸化在这其中被排在了前头。这五味的顺序,按照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来确定的,此顺序蕴含着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内在规律。 然而,在这之前,岐伯就指出,在泉的变化和司天之间存在着“同候”原则。按照这个原则来看,厥阴在泉似乎也应当以风作为主导因素,展现其风化之性。但当下却又提及酸化,这使得黄帝陷入困惑之中:厥阴在泉到底是风化还是酸化呢?这两者之间到底有着怎样微妙的区别和联系呢?并且,这个风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黄帝心中不断地思索着:“风化之行是怎样的呢?”这实际上,他是在探寻六气分治中,同一气在司天与在泉时,其气化表现的不同之处,期待岐伯能为其解开这一谜团。 黄帝的疑问,实则触及了六气变化的精髓。他深知,“在泉”之气,主管着下半年的气候变迁。而厥阴在泉时所展现的酸化之象,往往先于物候或人体肝气的变化而显现,就好像是一种预兆一样。这种酸化,或许可以理解为天地间一种微妙的平衡机制,它借助五味的偏盛来调节万物的闭藏。而风化之行,更多地体现在气候层面。在寅申这两年份的下半年,因为厥阴在泉,风气往往会偏盛,导致气候偏温,风势较大。这种风气,不仅可能带来尘土飞扬、地气不明的景象,还可能对万物的闭藏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既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中医理论中六气变化的重要体现。 所以,当我们探讨厥阴在泉时,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风化或酸化,这两者并非相互孤立,我们应当全面、深入地理解其在六气变化中的空间地位以及相互作用和影响。只有这样,方能更准确地把握六气变化的精髓,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
来自: yinweiming77 > 《第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