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情世故

 松滋新镇 2025-05-08 发布于湖北

 有感而发  

中午时分,我下班到城南菜场接卖菜的妻子回家。她忽然想起一件事,说她打工的家政公司老板的儿子结婚,要去上个情。

我说,那就算了吧,工作是工作,人情是人情,不欠人家的情就没必要去。上个情至少要500元吧,你去搞三天家政才能挣得到。

妻子说人家离公司蛮远的工友都要去老板那祝贺,还不是为了有什么事老板记得喊他上工。

我说希望家政公司老板永远不喊你,家里不缺吃,不缺穿,也不缺事做,加之人也上了年纪,犯不着在外还求事做。

妻子这才答应没去。

十六前,我以临时工身份进入某局机关当办公室文员,进步很快,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自然也少不了你来我往的人情世故,同事的子女上大学,还有婚丧嫁娶之类都相互走动一下,上人情100元还算大众化,如果不去吃饭,随个50元的礼也皆大欢喜。

那时候的人情风盛行,有的同事一天走几户人家,各大宾馆酒店人满为患。走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走人家。不得已,我主动给单位的领导同事表明态度,谁过事我都不去,我自己也不会请客过事,希望领导同事都能够理解。结果大家都很理解,工作上依然合作得很愉快。

党的十八大以后,各级都很刹人情风,婚丧嫁娶要报备,要限定范围。这是好事。我也很庆幸自己在人情来往上一直没有什么包袱和遗憾。

记得精准扶贫那些年,局领导给我安排了两个贫困户走访,上面提的要求是把贫困户当亲戚走,每季度要去,了解“两不愁三保障”的落实情况,走访后,都要写好记录的。

我的两个贫困户都70岁以上了,子女不在身边,或出嫁外地,或外出打工。头一次走访,我难免人情世故,自己花个百来元给老人们带来了些饼干面包之类的食品,而同事们走访花的钱可能更多一些。

其实,贫困的老人们最缺的是子女的陪伴,我们去找他们唠嗑一下,他们都会很高兴。后来我和同事们都统一了意见,走访不再自己掏钱买东西了,走访搞到位,政策落实到位就行。

当时关于精准扶贫,有一个最经典的一个故事:工作组的同志慰问村里的光棍汉,给钱给米,结果光棍汉问工作组的同志能否给他弄个媳妇来。这个故事的深意就是给钱给物质不一定能解决“穷亲戚"的所有问题。

同样的道理,亲情友情同事情并不是金钱物质就能维系得了的,搞不好还受到金钱物质的反噬。

生活中,不少人为人情账往来不一还生出意见来。有的去了1000元,对方来时才500元,有的去了两次人情,对方才来一次,结果两家搞得老死不相往来。

如今上人情的额度相比十多年前翻了两番不止,最低500元才拿得出手,上1000元及以上的人情也不算多。不管人情怎么涨,这些年,我都很少走人家,也从不过事请客。结果是亲戚没少一个,朋友越来越多。

这得益于我“少一些人情世故,多一些坦诚相见”的交往风格。想长辈了,去看望一下,一起吃个饭,念朋友了,聚一下,一起小酌两杯。在亲戚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

至于上下级、同事之间,关键在于完成好工作任务,相互配合协调好就善莫大焉了。有人说我“不跑不送,原地不动”我也认,但有的跑了送了也不一定成,搞不好还要背个罪名。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再者,人各有志,故不必太精于人情世故,还是洒脱一点过好吧。

顾      问:王夏子     覃世良

                 李克权     彭昌义

名誉主编:覃章海    曹其华  

主       编:覃亚志

副  主 编:谢    军

编      辑:邓呈静    邓永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