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壹四篇 五脏别论 【篇名释要】 本篇先由黄帝指出方士对脏腑理解存在的乱象,继而由岐伯正本清源,奠定脏腑正说。阐述了“奇恒之府”,明确了脏之“藏而不泻”与腑之“泻而不藏”的根本区别。独论脏腑之别,故此名篇。 1401节 方士迷惑脏腑乱 SW11-D0101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黄帝问道:我听闻精通方术之士,有的以脑、髓为脏,有的以肠、胃为脏,有的以其为腑,甚至学问完全相反,都自以为是。我不知脏腑正道,愿闻脏腑学说。 【经文解读】 D0101方士: 1、《素问校释》注:“通晓方术的人,即古代修炼成仙及不死之药惑人者,偶亦以医术为人疗病。” 2、《素问集注》云:“方士,修炼方术之士。” 3、方士者,方技之流,精通方术之士。方士之方术,有春秋以苌弘鬼神迷信为代表的浑沌期,有战国以鬼谷子、邹衍、徐福循名究理为代表的有道期。本经立论,尽弃鬼神迷信,契合唯物辩证。《内经》摒弃古经学术糟粕,弘扬华夏文化精华,而开章句内学先河,录作Ⅰ类证。 4、《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三实意》曰:“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纵横家鼻祖鬼谷大师,其说尽涉“五脏、六腑、精神、魂魄、阴阳、终始、天道、神明、无方”等完善文辞,在先秦他典中或为最早同出,契合《内经》和《难经》有道时代真旨,录作Ⅲ类证。 5、《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甾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传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医家仓公及其师公乘阳庆所言,契合《内经》去故就精真旨,录作Ⅰ类证。 D0101敢:《说文》:“敢,进取也。”进一步,甚至。 |
|
来自: 大美内经 > 《黄帝内经素论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