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话译文《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21学习笔记

 yinweiming77 2025-04-12 发布于江苏

岐伯回应了病是源于体内还是体外这一问题后,黄帝听闻不禁连连点头,觉得他的观点极为精妙。但紧接着,黄帝又有了新的疑问。黄帝问道:要是发热的情况极为严重,就好似被火烘烤一般,而后却又自行消退;或者说这发热是自己慢慢退下去的。然而,在发烧发作的时候,却伴有怕冷的症状,就和温疟的症状相似,一会儿冷,一会儿又发热,冷热交替变换,这种情况,有时每天发作一次,有时要隔几天才发作一回,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岐伯应答道:人的阴阳二气存在着消长与对抗关系彼此交争,交争时遇的时机和频率决定疾病发作的周期性阳气偏盛的时候,就会呈现出阳多而阴少的状态;当阴气偏盛的时候,则表现为阴多而阳少。如果阴气偏盛,由于阴性具有迟缓的特性,需要较长时间来积聚能量,所以发病的日子间隔就比较长;要是阳气偏盛,因为阳性特性比较剽悍,能量释放迅速,那么发病的日子就相对比较近。阴阳二气的胜复交争过程中,一方发展到极点另一方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像疟疾这种火热病症,热到极点就会转变为寒,寒到极致就会转变为热,病情发展到极点就会发生转化,这和天地间阴阳之气的规律是一样的,这就是说'疟疾也遵循相同的法则

黄帝问道医家所秉持的'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这一原则,乃是逆病证而治的正治之法,亦是辩证施治在方向上的关键准则。所以一般的医者不敢违背这一准则,只是机械地、教条式地运用它,不知灵活变通,墨守成规。因此,在通常的情况之下,医者们运用这一准则是比较熟练且能取得疗效。然而,当碰到真寒假热的病症时,医者无法辨别热的真假,只晓得用寒药来治疗热证,可寒药使用过后,热证依然存在;遇到真热假寒的病症时,医生分不清寒的真假,仅知道用热药治疗寒证,热药施用之后,寒证仍然还在。原本呈现为病热或者病寒的症状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又新添了其他的病症。面对这种状况,究竟应当如何治疗呢?

黄帝问道:医家一直强调的'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这属于逆着病证去治疗的正治方法,也是辩证施治在方向上的一个重要原则。故而,普通医者不敢违背此准则,往往只是机械、教条地运用,不懂灵活变通,固守旧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医者运用这一准则较为熟练,且能获取疗效。但遇到真寒假热的病症时,医者难以辨别热的真假,只知用寒药治疗热证,然而寒药用过之后,热证并未消除;碰到真热假寒的病症时,医生分辨不出寒的真假,仅晓得用热药治疗寒证,热药用后,寒证依旧存在。原本表现为病热或者病寒的症状不但不见好转,反而又增添了其他病症。面对这种情况,到底应当怎样治疗呢?

岐伯应答道:对于那些使用寒性药物治疗后,热证依旧存在的病症而言,这表明并非实热,而是阴气不足、阳气过盛所致,此时应当考虑采用滋阴补气的方法来调节阴阳平衡。对于那些使用热性药物治疗后,寒证仍然存在的病症来说,这意味着并非实寒,而是阳气虚弱而阴气亢盛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单纯地驱寒了,而是要考虑扶助阳气来调整阴阳平衡。方士倘若能够透过病症去探究病机,洞察疾病根源与表象之间的关系,那么就能够达成'正行无问。这便是'求其病机所属这种更高层次的工巧神圣的医学之道。

黄帝对岐伯刚才的应答点头称许,但接着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他问道:方士们都已经按照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原则去做了,可是,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会出现吃了寒性的药反而更热,吃了热性的药反而更寒这样的情况呢?

岐伯应答道:那些方士们始终未能明白治病必须寻求根本的道理。他们既没有弄清楚本寒标热、本热标寒这种病症在治疗上逆从的方法,也没有搞明白病本真正的发病机制。仅仅只知道去治疗那旺盛的病标之气,所以,治病的方法和想要达到的效果就背道而驰了。

黄帝又问道:方士们治病的时候,不把疾病表面呈现出的亢盛之气当作治疗的对象,而是用心去探寻疾病根源性的病机。可即便这样,还是会碰到这样的状况:吃了寒性的药物之后,人反而更加发热;服用热性的药物之后,人反而更加怕冷,这种用药毫无效果的情况,到底是为什么呢?

岐伯不禁赞叹道,您问得实在是太深刻了啊!接着继续应答道:对于那些病因和症状不一致的病症,能够不盲目去追逐病症表面那种旺盛的气势,而是深入探求病因的根本所在,这已经是众多医者中的佼佼者了。然而,仅仅懂得治病要追根溯源还不够,如果对五味的归属缺乏了解,最终还是无法达到治疗的效果。因为是我或药物经过口腔进入胃部之后,不同性味的成分通过胃部会优先作用于特定脏器酸味具有收敛的特性,会先滋养肝阴;苦味有清泄的作用,会先降心火;甘味具备补益的功效,会先健运脾胃;辛味能够发散,会先宣通肺气;咸味可以软坚,会先滋养肾精。若某种味道进入某个脏腑过多,时间一长,这个脏腑的气就会增多,这是世间万物变化生长的普遍规律。然而这种增长要是过度,长期积累下来就会使得该脏气过于亢盛,自身就容易患病,而且还可能把病邪传播到其他脏腑从而引发疾病,这就是致使疾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的根源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