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费鲁乔·费拉齐:从未来主义回归新古典

 今日字条 2025-05-08 发布于广东

19世纪,光与色的奥秘被揭开,1839年,法国化学家米歇尔·尤金·雪佛勒出版了《论色彩的同时对比原则及其应用》,得益于他在哥白林挂毯厂担任色彩指导的经历,提出了所谓的“色彩同时对比原则”,提出色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色环来表示,蓝、红、黄为三种基本色,可以通过进行混合调成其他任何颜色。随后,他又提出了十二色光,被当时的画家们理解接受,成为连接艺术和科学之间的重要理论桥梁。来自美国纽约的奥格登·鲁德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其著作《现代色彩学》中提出,色彩的视觉作用只是存在于人类自身的感觉,而并非物理世界的绝对因素。

由腾讯元宝生成

画家们开始将画笔作为色彩理论实践工具,展开色彩的绘画实验,法国画家乔治·修拉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脉搏下开始了点彩画创作。他摒除了印象派的主观即兴画法,而是以点状颜料大量细致地涂抹在画布上,并进行精确的计算和排列,他经常从色轮的两端取色,以此提高色彩的活力。比如说,虽然红色和绿色在色轮上是相对的两色,但在画布上相邻排布时,红色看起来更红,绿色看起来更绿,形成视觉错觉。

1886年,修拉携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参加印象派第八次画展,一些批评家认为这是一幅失败的作品,因为“科学性太多,艺术性太少”,印象派的两位代表人物莫奈和雷诺阿更是公开表示愤慨,认为其画作是对印象派的反叛与嘲弄,二人甚至自此不再参加印象画派展出。这使得修拉这幅画具有了标志性意味,意味着“印象派的时代结束了,新的团体将会取而代之”。法国艺术评论家费利克斯·费内翁在书中描述:“这个新的团体应当称为'点彩派’或者'科学印象主义’,而修拉就是这个团体当之无愧的领导者。”

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新印象主义 以及由此衍生的点彩派、分色主义、分离派、分裂主义等等,成为19世纪科学色彩理论在绘画艺术中的主要模式,他们认为色彩和光线是相互独立的元素,试图通过分离色彩和光线来准确地表现光和色的效果,艺术家们反对古典学院派艺术,宣称要与其分离,主张创新,追求表现功能的实用性与合理性,既强调在风格上发扬个性,又尽力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样式。

18913月,31岁的修拉因白喉病去世,也有人说他患的是脑膜炎。同一年,费鲁乔·费拉齐在罗马出生,他的父亲是个雕塑家,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13岁那年,他就被送到一个工作室接手艺术训练,后来又进入自由裸体学校和法兰西学院继续深造,1907年,16岁那年,他便首次在罗马举办的第77届国际美术展上展出作品,那是一幅自画像,色彩是用调色刀随意涂抹的。到此时,费拉齐对艺术的态度或许只是“这是父亲的要求”,然而1910年,他获得了卡特尔研究所的奖学金,而且作品被威尼斯双年展接受,这才使他发现将艺术作为终生职业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1912年,费拉齐访问巴黎时来到了艺术探索的转折点,在这里,他看到了乔治·修拉的作品,对解决光和色彩之间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世纪末的意大利与法国相比,分色主义从未形成一个有组织的艺术流派,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除了佛罗伦萨的一小批画家之外,意大利大部分画家都对法国新印象派并不知情,也没有直接接触修拉等人的绘画技巧,他们只能通过法国和比利时的一些期刊文章来了解法国的这一新兴流派。1891年,米兰举办了第一届布雷拉三年展,这是由米兰布雷拉皇家美术学院举办的全国性艺术大展,意大利的多位艺术家不约而同展出了自己的分离派作品,这是分离派在意大利画坛的首次正式亮相,但是这次展览并未得到大多数艺术评论家的理解,直到20世纪初,分离派才在意大利受到极大欢迎。

在法国见到修拉的作品后,费拉齐觉得自己的风格跟修拉很相似,于是也开始了光与色彩的探索。1913年,罗马分离派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艺术展,在这次展览上,费拉齐展出了他的《创世者》。这年12月,费拉齐被授予国家艺术养老金,这一下,他经济上有了保障,可以心无旁骛地搞创作了,他用这笔钱在维亚里佩塔设立了一间工作室。

二十年代,墨索里尼煽动意大利的民族情绪的时候,艺术领域兴起了各种各样的复兴运动,费拉齐加入了其中的“二十世纪绘画运动”,30年代参与了关于“回归秩序”的辩论,他转向了一种精致的“新古典”绘画,充满了引人深思的象征主义,特别是在壁画中使用了蜡画技法。

《构图片段》创作于1921年到1923年,正如标题所暗示的,这幅画是一个更大构图的“片段”,具体来说,它是《Vita Gaia》画作三版中的第二版,描绘了几个女子,有的裸体,有的穿着衣服。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费拉齐多次重新创作,以表现女性的不同年龄段。他对构图始终不满意,认为不够统一和均匀,因此分别处理了画作的不同部分,并对每一部分进行了多个版本的尝试,于是有了“构图片段”这样的名字。

在这个明亮的女性群像中,前景中的女性背对着观众,被一块白色布匹环绕,目光投向右手中所持的物品,可能是一个多面体水晶。在她前面,另一位女子戴着一条项链,裹着白布,遮住了部分身体,正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自己在镜子中清晰反射出的影像。第三位红发女子站在背景中,手持镜子,正在为第二位女子修剪头发。目光的三角关系和手势的交织,创造了一种神秘而亲密的循环感,镜中反映的影像建立起一种互动,使画面既真实又在某些方面不连贯且富有想象力。

女性裸体让人联想到古代和学院派古典主义传统,比如维纳斯的传统主题,也会让人想起雷诺阿晚期的《浴女》。镜子作为一个元素,已经被诸如提香、安格尔、萨沃尔多和委拉斯开兹等艺术家使用过,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并且在费拉齐当时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艺术评论家们认为,镜子就像裸体一样,象征着对自我和现实的全部了解,超越了一切伪装和欺骗。

这件作品于1923年被罗马市政府收购,当时是为了举办第二届罗马双年展,费拉齐在展览中展出了不少于二十五件作品,包括绘画、素描和雕塑,展示了他已经稳固的职业生涯。

1926年,35岁的费拉齐成为圣卢卡艺术学院的教授,圣卢卡艺术学院又被称作罗马美术学院,与拉脱维亚艺术学院、德国德累斯顿造型艺术学院、匈牙利美术大学并列为欧洲四大艺术学院。

1933年春天,费拉齐被选为意大利学院的院士。战后,他主要创作宗教作品,包括绘画和雕塑。1950年代,他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蒙特阿真塔里奥的圣斯特凡诺之家,在那里创作了他的环境雕塑《生命剧场》,1978年,费拉齐离开了这个世界。


【艺术家那点八卦都在这里】

人类之子:拿掉这个苹果,我们才能离真相更近一步
毕加索:从“坏学生”到版画艺术传奇,他的人生太疯狂
普兰波利尼:像斗牛一样,朝传统文艺开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