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枕边书 | 何建明:我沿着“保尔”的路一直走

 shineboy1 2025-05-08 发布于加拿大
Image
何建明,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
中华读书报:您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
何建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我影响是终身的。我上小学的时候是没有书读的,而且受“读书无用论”影响,课外书是稀罕品。大约在我八九岁时,有一年放暑假,我到亲戚家。那天他们家里没有人,我无所适从,看到桌子上有破破烂烂的书,封面都撕掉了,没头没尾,便拿起来看。没想到,竟然一读就是好几个小时,把这书看了三分之一。觉得书中的“保尔”的故事太好看,神奇……非常巧,大约过了一年,我又看到了另一本书,这是本完整的书,封面上印着《牛虻》。当时我激动得不行,因为看第一本不知名的书中的主人公“保尔”,他就特别喜欢“牛虻”这人,并以此为榜样,走上了一条“牛虻”式的革命者道路。
“保尔”对我的影响太深,一直是我年轻时代的偶像。后来我也当兵入伍,部队的工作性质又和“保尔”差不多。打仗没有机会,但我后来当了作家,这跟“保尔”的最后一份职业又是一致的……可以说我是沿着“保尔”的路,一直走到今天。
中华读书报在您的阅读历程中,不同阶段各有怎样的特点?
何建明学生时代和刚从事写作时,主要是读经典作品,读的范围也比较泛;当有了一定的创作经验之后,主要读值得学习的书籍及文学作品,看其他文种,如诗歌、散文、剧本和国外小说等,希望通过阅读让自己的写作得到提升。后来我先后担任《中国作家》主编、作家出版社社长的十多年里,看惯了一流作家的作品,反倒愿意看一些文学以外的书籍,比如政治、哲学和经济学著作,这些书提供了大量当代前沿领域的知识和思想,相比而言更为深刻。
中华读书报集中的大量阅读,是在部队吗?有什么书对您的影响较大?
何建明是的,部队工作的那段时间特别宝贵,自己在成长之中,对读书如饥似渴,也没有干扰,把部队图书馆所有的文学书籍都读得差不多了!主要是中国的经典作品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那些书永远烙在记忆之中。
中华读书报您常常重温读过的书吗?
何建明政经与哲学类书籍,像《国富论》等会反复看。文学类自然更多,比如唐诗宋词会经常翻阅。
中华读书报您有枕边书吗?您的枕边书是否和当时当地的创作密切相关?
何建明我的所谓“枕边书”,通常是在创作过程中要看的书。如果写哪类题材,就会放一些相关的书在“枕边”。当然还有些与创作不直接有关,但对我把握作品创作方向和大局判断有影响的书,也必定要看。比如我正在写芯片的书,就一定会注意当前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大事。
中华读书报您阅读有什么喜好吗?有什么样的阅读习惯?
何建明现在读书,多数是为了写作,为了认识这个世界的需要。比如正在写新疆的书,你知道我要看多少相关图书吗?粗略数了一下,大约有400本左右!常常是先搬上一堆书放在床边一本本翻,没有价值的翻几页就完了,重要的和好看的,会认真读。
重点部分,折页和笔记是必须的。还有就是出差和旅行中我喜欢看书,这个时候精力集中,一边阅读,一边把思考的内容记下来。我看书很快,这与我长期从事编辑工作有关。
中华读书报最理想的阅读体验是怎样的?
何建明我喜欢在咖啡店里,一边喝茶或咖啡,一边读书。我经常带着电脑去咖啡店找个安静的地方“码字”。旁边说话的人很多,也并不影响我。相反,窗外的景、身边人聊天的氛围,常能激发我的创作灵感。而伟大的作品或许就在这种环境里产生了(一笑)。当然写诗歌和散文,会“落”一个固定的咖啡店,对报告文学作家来说就难了。
中华读书报您连任几届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您的阅读是否多非虚构?私人藏书有何特点?
何建明的确。收藏经典和优秀的非虚构及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是我的重要藏书内容,但经典小说也同样占有三分之一左右。另外的重要书籍是社会学和哲学书,及历史书,它们让我心胸开阔,保持头脑清醒、思想深刻。
其实写作之余,我喜欢读诗和散文,它对写好报告文学是非常有用的。美和激情,是报告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你可以注意到,我的作品里很多诗意和描写近于散文和诗歌。
中华读书报什么书是您一直想读却还没开始的?
何建明还是有很多书没有好好读。比如说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些经典作品、很多中国作家的优秀作品。哪一天等走不动时,我想彻底放下报告文学,因为几十年积累了太多素材,我想干一把小说,向那些小说家学习、比试一下。
中华读书报对您来说,写作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何建明写作使我获得人生最丰厚的内容,我身心的全部时间投入于阅读和写作。我写报告文学为主的,以前也写小说、散文、诗歌等。但后来主要选择了写非虚构作品为主的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个大文体,中国文学缺它不可。尤其是“讲好中国故事”,更是其他文体不可替代的。我之所以热衷于报告文学,其中有一个原因,小说家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和收获的。比如说,我接触和采访的对象,大约有12000多人。他们有国家和时代的精英,也有最底层的人,与他们接触能知道中国人是怎样生存的,他们如何在事业上、工作上、人生上成功或失败。其二,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我写国家重大题材特别多,许多重大国家科技、工程甚至核心的东西,我都见过、写过。比如像芯片,很少有作家去芯片车间或原子弹研制核心部门。你到过港珠澳大桥的40多米的海底隧道吗?你与钱学森等大科学家对过话吗?我都经历过。可以这么说,有的时候,我一天中看到的东西,比有的人一辈子见的东西还要多、还要丰富、还要奇妙!这就是报告文学或者说非虚构的魅力。
中华读书报如果有机会见到故友,在世的或已故的,您想见到谁?
何建明当然想见见那些影响我最初人生的老战友们。我特别爱读书的时候,一位老战友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当时我是他手下的新闻报道员,后来跟他一样都是部队的新闻骨干。我们俩当时为了到书店买书,会一大早去书店排队。回营房后就在山上背诗。我的那点“唐诗宋词”知识都是在他影响下学到的。
再一位是我中学的语文老师,他是我走上写作道路的激励者,曾经给我写的作文最高分,从此我的写作在学校里没有低下来过。一直到现在写非虚构时,我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在地位和权力上,可以“弱到小民”;在作品上,强到不畏任何对手。
中华读书报如果可以带三本书到无人岛,您会选哪三本?
何建明这个假设的“前提”非常好,它肯定是没有任何像手机这样的条件进入完全孤独的生活环境。那我会带这样三本书:
一本是词典,因为尽管我写了半辈子的书,但汉语中还有很多字是用得极少,甚至有些字还不一定能写得出来。但这本词典我希望是中英文对照的,因为我没有好好学习英文,在无人岛上有的是时间,顺便把外语学出个顶级水平。
第二本书应该是“无字书”。因为我想继续写作,甚至以最佳的状态来完成一部好作品。这个时候不用其他的书作参考,“无字书”可以填满我所想写的内容。如果在无人岛生活,除了为生存而活、必须劳动之外,我还会写作,把“无人岛”的经历写一本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非虚构经典作品。有一天从“无人岛”上走出来,尽管我仍然带了三本书,然而我会比一般人多了一个巨大而丰富的收获!
第三本书应该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体”选集。这位伟大文豪的“十四行体”诗集,我在初中时就特别喜欢。莎士比亚的诗充满激情和哲理,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更重要的是特别美,美得会让你进入另一种情感和意境中。这对一个孤独生活在“无人岛”的人来说,太重要了!你苦恼和无助时,可以朗读他的诗;你孤独与无聊时,读他的诗会丰富和充实起来;而对我来说,每读一次他的诗会激发自己的灵感,会涌动出无法抑制的激情和灵感来,会让我的思维与情感更丰富和活跃,这样在“无人岛”的作品会写得超越于以往的任何作品。
有了这三本书,我就可能活着并收获了更多宝贵的东西后复生于人世间……

(栏目主持人:宋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