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中国古代的文人里选一个我最喜欢的人,那这个人是苏轼。如果要选两个,那另一个就是王阳明。 ![]() 第一次认识王阳明,是从十多年前读的《明朝那些事儿》里。在那套厚厚7本一百四十多万字的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王守仁。 对,就是那个为了“格物致知”对着竹子发呆三天最后把自己冻感冒的王守仁,那个文可创立学说武可上阵剿匪的王守仁,那个不想当圣贤的将军不是好哲学家的王守仁…… 可以说,王守仁,符合我对一个男子“文武双全”最完美的想象。那段日子,我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不知疲倦地阅读《明朝那些事儿》,在一个个深夜为“守仁格竹”的故事又哭又笑,为他的“龙场悟道”而会心一笑,为他的博学、勇敢、睿智、豁达而折服。 ![]() 下面是我当时写下的一则读书笔记: 2014年5月20日 昨晚,读《明朝那些事儿》之“妖孽宫廷”,一个我以前了解甚少的人物——王守仁上场了,我一口气读了两个小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孤陋寡闻。 以前对明朝的历史了解很少,虽然知道“孔孟朱王“里有王阳明这么一个人,但我不知道王守仁就是王阳明,对他的学说和成就更是一无所知,连“守仁格竹”这么有名的我都不知道。 这个立志要做“圣贤”的王守仁,为了亲身体验朱熹提出的“格物穷理”之说,居然可以对着竹子七天七夜,想穷尽其中的理,结果理没“格”到,反倒劳累成疾,真是笑死人了! ![]() 读到这段时我第一句想说的话就是:“真是群可爱的书呆子!”然后我的心里突然就觉得说不出的轻松,说得夸张一点,就是“醍醐灌顶”的感觉: 原来,这个世界上除了看得见的目标,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一生去追求的“道”,还有许许多多可供我们一生去“格”的物。正如作者“当年明月” 在书中描述的那样:“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只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聚精会神地“格”,加班加点地“格”,便会“豁然贯通”。 王守仁“格“竹子失败后对朱熹的“格物穷理”论非常不满,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学说。并最终创立了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的“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 对“阳明心学“,佳茗还没有真正地了解、体会,在此不敢多加论述,但“守仁格竹”的故事,犹如在我迷茫的心里点亮了一盏灯,让沮丧消沉的我有了继续前行的理由和动力:当我们觉得一切都难以再提升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升的还有自己的心,并且这个提升过程永远不会结束,是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的。 ![]() 转头去看十多年前的文字,青涩中洋溢着激情,让人感慨青春难再,也庆幸热爱依旧。 退休后,我终于有时间和心情去更多了解王阳明和他的心学。这两年,先后阅读了《王阳明心学》《传习录》等书籍,今年初,在喜马拉雅上再次听了《传习录全文翻译精读》,零零碎做了一点笔记。虽对博大精深的阳明心学仍一知半解,不敢说略懂皮毛,但对王阳明,亦有了与年轻时不一样的认识和感受。 从最初对“知行合一”的肤浅理解,到如今用心领悟阳明心学“天人合一”的意义。如果说,在十多年前四十岁的我心中,王守仁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那么,在如今年过半百的我眼里,王阳明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圣贤。 ![]() 有一位学者说,中国有两个半圣人,第一个圣人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曾国藩。我认为这个评价,阳明先生当之无愧。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少年时立下大志勤读诗书,到仕途受挫,贬谪龙场三年,饱尝人间之苦,身心俱受打击,却在此悟道,受用一生,而后频频得志,名震天下,桃李满天下。
先生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他的学说精髓“知行合一”可修身齐家、安邦定国,他是当之无愧的圣贤。 ![]() 王阳明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思想、文学、教育等领域也有着深远的贡献,他的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得到高度评价。 明穆宗朱载垕评价他: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明代大儒黄宗羲对王阳明也极为推崇。他认为王阳明的思想“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曾国藩评价: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孙中山先生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也深受王阳明思想的影响。他曾说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 但也有一些人想当然地把阳明心学划归为唯心主义,殊不知,阳明心学和唯心主义是没关系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类方法只是哲学中简单的分类方法,阳明心学强调心和外部客观事物之间的互动,是天人合一,心与外物彼此互动。由知到行,由行到合,由合到一,知行合一,致良知。 最经典的一段莫过于: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你说,这是唯心还是唯物呢? ![]() 阳明先生临死前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底的震撼实在没法用语言表达。只觉得这八个字就如万古长夜中的一道光,瞬间照进我的心底深处。 是怎样波澜壮阔的一生,才能让人有这样深刻的临终感悟?是怎样的磊落心胸,才能让人在离开时无愧于这样的临终表达? ![]() 王阳明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同流世俗却不合污小人,不愧对百姓,不愧对国家,所以能够如此从容不迫地面对死亡。 作为普通人,阳明先生的超然和伟大让我们终生难以企及万一,但我们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心学思想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去面对人生的挫折、生活的磨难。甚至,去面对生命无可避免的衰老和死亡。 王阳明说,心即理,不要到外物上去找天理。心外无物,就是找到自己;知行合一,就是改变和塑造自己;致良知,就是成就自我。 无论红尘如何喧嚣,无论人心如何浮躁,不要迷失自己,找到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找到那个无所畏惧的自己,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个世界有太多让人困惑、迷茫的东西,人这一生有太多的不如意。生命到底有何意义?我们常常找不到答案和方向。那么,读一读阳明心学吧。至少,让自己学会安静下来,学会思考,学会坦然接受世间的悲欢离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