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于人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这种看法通常来自于过往的经验。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与环境不断地互动中发展出神经元的连接,越是经常用到的或被激发的神经元也就越发达,从而对人的影响也就越大。 ![]() 人很多时候往往是靠经验在生活,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环境时,本能很容易呈现。而人活一辈子,所有的一切都在体验,经历多了经验随之增长,很多智慧是从经验中汲取。 然而很多经验又并不可靠,因为他们只是停留在当时的认知层面。但对于其本人而言,那是多年的积累,是自己在酸甜苦辣中总结出来的,是对自己生存曾经起到很大的作用。 ![]() 人的经验重要吗? 重要! 但经验也会束缚了我们。 就如成见之所以在人的心中如同"大山",既因为它根深蒂固、难以撼动,也因为它构建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框架。 这种构建来自于多个方面,其心理现象的根源可追溯至多重维度: 1.大脑节能的需求 大脑的重量只占人体体重的2%左右,却消耗了高达20%的能量,大脑每天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庞大。这种巨大的能量消耗,实际上大脑也在精打细算。 ![]() 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及其合作者埃姆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表示:大脑在判断事物时,其实有点懒惰,更倾向于依赖经验,去接受经验带来的“启发”。 这也是大脑最节能的方式。 2.大脑的自动导航模式 大脑不仅有一个巨大的资料库,时时刻刻吸收外界信息,存储进大脑。每个人的大脑里都会根据自己的性格和过往的习惯、经验、观念、记忆等,形成一套自动化的模式,这种自动化的模式瞬间发生,常常令人难以觉察。 不仅如此,还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习惯触发一系列的想法,想法引发行为,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有的时候甚至超出来自己的控制能力。 3.经验固化效应 尤其是成功的经验模式很容易存储并形成认知惯性,这样看待事物的角度容易固定、单一,执着在自己的认知里,看不到认知以外的认知。 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会让我们觉得正确有安全,容易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 4.群体认同强化的影响 莫言曾说:人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 这并不是对群体的贬低,而是对一种从众心理的总结,同时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影响。 个体很有可能为了迎合群体的期望和需求,而放弃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失去自我的思考,甚至可能在群体的影响下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 这座"认知大山"是保护自己的铠甲,也可能变成自己的思维牢笼。要突破这座大山,使之变得有弹性,需要保持开放性和觉知性。 只有自身成长了,才能跨越这座大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