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学者徐景洲与《金瓶梅》的缘分,始于 1996 年《文史知识》上那篇惊世骇俗的《应伯爵与他的混饭术》。当学界还在为 "淫书" 定性争论不休时,这位在《邳州日报》编副刊的主任编辑,已像文学侦探般潜入小说肌理,在西门庆抛钱的 "掠" 字里窥见封建等级制度的隐秘,从潘金莲十三次 "低头" 中破译出欲望博弈的密码。他的《读破金瓶梅》《细品金瓶梅》等著作,以 "显微镜式" 的文本细读,将这部被误读的世情奇书,还原为解剖晚明社会的手术刀。 ![]() 一、字词考据中的社会密码破译 在徐景洲的研究体系里,《金瓶梅》的每个字词都是打开历史暗室的钥匙。他对 "西门庆施钱" 细节的考证堪称经典:小说中三次出现西门庆将钱 "掠" 在地下的动作,"掠" 字不仅勾勒出暴发户的傲慢,更折射出明代商人阶层对底层的精神碾压。这种 "以字证史" 的方法,在 "金瓶梅" 书名解读中达到巅峰——他从 "金瓶插梅" 的意象切入,揭示出"金" 象征财富、"瓶" 隐喻权势、"梅" 指代女色的三重隐喻,将小说主旨从简单的 "财色之戒" 升华为对封建权力结构的批判。 这种考据精神在人物命名研究中尤为突出。应伯爵的姓名被拆解为 "应白嚼"" 硬吃 ""大吃"" 应吃 "四层含义,每个字都对应着帮闲阶层的生存哲学。李瓶儿的" 瓶 "字,则暗含" 盛极而衰 "的命运谶语,与其" 花子虚遗孀——西门庆宠妾——豪门贵妇 "的身份嬗变形成互文。这种" 名字即命运 " 的解读,使人物塑造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评判,成为透视晚明社会的多棱镜。 ![]() 二、版本校勘中的创作心理捕捉 徐景洲对《金瓶梅》版本的研究,展现出罕见的文本敏感。在对比《水浒传》与《金瓶梅》中西门庆的 "大笑" 与 "大喜" 时,他发现前者暴露了草莽人物的轻浮,后者则刻画出官商的虚伪。这种版本差异的背后,是作者对人物社会属性认知的深化。在词话本与崇祯本的对比中,他更发现 "情色致祸" 到 "财色致祸" 的主旨嬗变,揭示出晚明社会价值观的剧烈震荡。 这种版本意识在细节校勘中屡建奇功。王婆捉奸时 "低低说道" 的修改,被他解读为市井泼皮的表演艺术;潘金莲 "低头" 次数的统计,成为欲望博弈的量化指标。这些看似琐碎的校勘,实则构建起文本细读的方法论体系,使《金瓶梅》的研究从宏观叙事转向微观实证。 ![]() 三、学术普及中的文学启蒙实践 作为"金学" 领域的 "破圈者",徐景洲的研究始终保持着鲜明的大众视角。他将张竹坡的评点传统与现代传播学结合,在《读破金瓶梅》中开创 "札记体" 解读范式:从 "李瓶儿之死" 的细节描写,到 "潘金莲私仆受辱" 的叙事节奏,每篇文章都聚焦一个微观命题,却能折射出小说的宏观架构。这种 "以小见大" 的写作策略,使学术研究摆脱了学院派的晦涩,成为普通读者亲近经典的桥梁。 在数字化传播浪潮中,他更展现出跨界创新的勇气。《读破金瓶梅》的音频版在华为阅读平台播放量突破 426 万次,抖音、B 站的 "金瓶梅冷知识" 系列视频屡屡刷屏,更曾名列百度阅读国学经典类排行榜第二名(前后分别为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订阅户近百万。这种 "学术通俗化" 的尝试,不仅扩大了《金瓶梅》的传播半径,更重塑了古典文学研究的公众形象。 ![]() 四、学术史坐标中的范式突破 徐景洲的研究价值,在于其方法论的颠覆性。当学界沉迷于作者考证的 "猜谜游戏" 时,他提出 "作者不可考论",主张将研究重心回归文本本身。这种 "去作者化" 的研究取向,与西方新批评派的文本中心论不谋而合,却比后者早了半个世纪。在人物评价上,他突破传统道德评判框架,将潘金莲定义为 "欲望的殉道者",李瓶儿诠释为 "资本的牺牲品",这种现代性解读为 "金学" 注入了新活力。 在学术史脉络中,他的研究构成了 "金学" 发展的重要节点。相较于张竹坡的道德劝诫、芮效卫的文献考据,徐景洲的文本细读更贴近普通读者的审美体验。这种 "第三条道路" 的探索,使《金瓶梅》研究从学术象牙塔走向大众视野,为古典文学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新范式。 站在 "金学" 百年发展的坐标系上,徐景洲的贡献不仅在于学术成果的积累,更在于研究范式的革新。他像一位文学考古学家,用考据的毛刷拂去历史尘埃,让《金瓶梅》的文本褶皱里,重新绽放出晚明社会的鲜活图景。这种 "在字缝里读历史" 的研究方法,不仅为《金瓶梅》研究开辟了新维度,更启示我们:真正的学术突破,往往始于对文本最朴素的敬畏与最敏锐的洞察。 在十多年前《读破金瓶》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后,徐景洲又相继完成了《细品金瓶梅》《探幽金瓶梅》与《妙赏金瓶梅》三部书稿,将《金瓶梅》全书通赏一遍,近百万字。他希望有朝一日,后三部书能正式出版,圆他的“金学梦”,并以此向这部伟大的小说致敬。 附录一、徐景洲简介:祖籍山东郯城,1956年10月出生于江苏邳州,现居北京。江苏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当过下放知青、教师、编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作家协会会员、江苏明清小说研究会会员,主任编辑职称。著有《读破金瓶梅》《无稽的诗话》《小城纪事》等书,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名作欣赏》《文史知识》《国文天地》《阅读与写作》《写作》《语文学习》《中国文化报》《杂文报》《广西文学》等几十家各级报刊发表文学评论、随笔散文数百篇,有几十篇被《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等刊物转载,并有文章入选二十余部专著或高校中专教材,著有网络长篇小说三部。 附录二、作品评价: 品金瓶之趣,解金瓶之谜,觅金瓶之奇,赏金瓶之美,会金瓶文心,一次探骊得珠、赏心悦目的《金瓶梅》艺术探索之旅。 剥笋抽茧,探求语言艺术奥妙;别出心裁,品鉴作者文心杰构。熟读《金瓶梅》者可获新颖解读视角,未入堂奥者亦能催生登门入室雅兴。 以札记形式趣谈《金瓶梅》这部奇书里的奇人奇事,点评人物性格,品味艺术技巧,阅读注重细节,行文亲切有味。作者能以独到眼力发掘出书中不易察觉的细节,观照书中和当下的人情世故,于古今会通、小说与生活辉映之间“侃”出了对《金瓶梅》的新解。 ——陈小林博士《古籍新书报. 古典小说新读法》 附录三:徐景洲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评论文章目录与转载书目(部分) 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部分文学评论文章: 1、《卞之琳断章诗赏析》1990年第一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多余的红补丁—《荷花淀》指瑕 《名作欣赏》1992年第4期《文摘报》1992年9月20日转载 3、错诗原是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赏析 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1992年第4期 《教师文萃》转载 4、错觉的魅力——《石壕吏》新解 曲阜师范大学《语文函授》1992年第5期 5、《水浒108将为何没有赵、高二姓 原载《周末》1992年12月5日 转载于《新民晚报》1992年12月26日 《北京日报》1992年12月17日 《文摘旬刊》1993年1月8日 《阅读与写作》1993年第5期 《大众日报》《长江开发报》等 6、能这鉴样 赏《醉妆词》吗 《光明日报》1993年4月29日 7、奇情最惊俗 简淡格自高——《阅微草堂笔记.柳青》赏析 《名作欣赏》1993年第5期 8、《陈铎沉醉东风闲情》赏析 1993年第11期《阅读与写作》 9、《闲读鲁迅》1993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后转载于羊城晚报 10、《陈经济戏而未得潘金莲》1994年第4期《语文函授》 11、《书墨辩析》1992年第12期《阅读与写作》 12、《应伯爵和他的混饭术》1993年第8期《高师中文学信息资料》1994年第1期转摘 13、《纵横比较谈绿》1995年第1期《阅读与写作》 14、《无稽的诗话》1995年第3期《写作》 15、《泊船瓜州感情基调辩析》1995年第4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后转载于高师中文信息资料 16、《平中见奇骂亦精》1995年第6期《名作欣赏》 17、《句因篇佳而名》1995年第11期《写作》 18、《刘兰芝焦仲卿怎样离开焦家》1995年第11期《语文学习》后收入上教版《语文十年精选一书》 19、《阿Q土谷祠被捉场面分析》1996年第1期《阅读与写作》 20、《范仲淹为何不记岳阳楼》1996年第4期《文史知识》后转载于北京日报、台湾《国文天地》 21、《外国文学语言分析的误区》1998年第8期《阅读与写作》后转载《人大复印资料》1996年第11期 22、《反文学史》1997年1月2日《服务导报》 23、《登颧雀楼是登顶之作》1997年第2期《阅读与写作》 24、《应伯爵论》2000年第1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收录 25、《不会说话的应伯爵》1997年第4期《语文函授》 26、《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的命名之寓意》1992年第2期《阅读与写作》 27、《第一人称叙述的失误》1999年第9期《阅读与写作》 28、《愚言之愚》2009年第5期《阅读与写作》 29《散文产生于文字发明以后吗?》2006年第6期《阅读与写作》 30、《金瓶梅三主旨》2016年7月第十一届国际金学研讨会论文集 31、《唐诗二题》 2018年第一期《名作欣赏》 32、《望文错生义忧诗作喜句——古诗误赏二例》阅读与写作 出版日期:2000 第1期 33、《诗话别议》阅读与写作 出版日期:1995 期号:第6期 34、《冰心确是唯一健在的五四文学巨匠》杂文 《羊城晚报》1994年4月26日 35、《与女儿谈读书与写作》书信 明天出版社《给女儿的三十九封信》 36、《谁配给林黛玉当老公》杂文《爱人》杂志 2003年12期 37、《启功太傻了》杂文 1995年8月18日《中国文化报》,转载于《中国书法报》 附录四、部分入选各类专著的文章 1、 《縱橫比較談用“綠》 《王安石研究论著目录索引1912-2014 》 - 张保见,高青青编 2015 四川大学出版社 2、《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命名之寓意》 《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 - 马经义著 2013 四川大学出版社 3、《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命名之寓意》 《国礼鸡血玉》 - 姜革文著 2014 广西师大出版社 4、《夜郎当自大》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 水中鱼,袁钰编著 2010企业管理出版社 5、《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命名之寓意》 《薛宝钗——红楼人物百家言》周远斌编著中华书局 2006.1 6、《落花有真意,流水亦含情——卞之琳《断章》诗赏析》 大学语文文学赏析二十八讲,【作者】邓云,郑露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08 7、《梁山好汉为何没有赵高二姓》 《水浒传》诠释史论【作者】张同胜著【出版发行】济南:齐鲁书社 , 2009.12 8、《释红楼梦》 《汉语阅读教程》两年制二年级下【作者】乌丽亚·米吉提主编北京:红旗出版社 , 2008.02 【附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 9、《范仲淹为何不记岳阳楼》国文天地12卷9期页98—100 《宋代文学研究年鉴 2000-2001 》 - 刘扬忠等主编 2002 10、《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仲卿怎样离开焦家 《备课笔记》《语文学习》编辑部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0.09【丛书名】语文学习精选本 11、《“不先生”的哲学》 《语文单元训练(含一课一练)第一册》- 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编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 2003.07 12、《落花有真意流水亦含情卞之琳断章诗赏析》 《心灵的和弦:中国新诗的人文情怀》 - 李怡主编【出版发行】成都:天地出版社 , 2004.09 【丛书名】课外文学名篇解读与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13、《赵、高、宋、晁——〈水浒〉姓氏趣谈》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实用语文第四册》 - 刘志勇等总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1997.03 14、《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命名之寓意》 《红楼别论》【作者】张志著【出版发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09.08 15、《落花有真意,流水亦含情——卞之琳断章诗赏析》 《语文教育人文论》【作者】张弛著【出版发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2006.09 16、《赵高宋晁——水浒人名趣谈》 《现代实用语文上》【作者】刘志甬主编【出版发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7.03 17、《林黛玉的小心眼与薛宝钗的大心眼》 《语文的魅力》朱学坤,徐武汉,魏星编著【出版发行】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 2005.01 18、《落花有真意流水亦含情》 《大学语文》【作者】倪列怀主编【出版发行】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2007.07 19、《看白电影》 《中考作文怎样得高分》【作者】刘企华主编【出版发行】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 2005.01 20、《范仲淹为何不记岳阳楼》台湾文史天地,1997年 《范仲淹全集下》李勇先,王蓉贵校点【出版发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2007.11 21、《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命名之寓意》 《林黛玉——红楼人物百家言》中华书局版2006年第5页 22、《与女儿谈读书与写作》书信 明天出版社《给女儿的三十九封信》 附录五、部分有关信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