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赏析 ![]() 原文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 创作背景 此二首题画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时年49岁,自黄州贬所调任汝州团练副使,途经汴京时为僧人画家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所作。惠崇原画已佚,但诗中“鸭戏图”“飞雁图”二景,既还原画意,又融入诗人对早春的敏锐观察与人生感悟。 --- 分首赏析 其一:鸭戏图——早春的生机与哲思 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以疏淡笔触勾勒江南早春:竹林稀疏,桃花初绽,红绿相映,点明季节。 次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为千古名句,以触觉补视觉,借鸭嬉水之态暗写水温回暖,化抽象为具象,体现苏轼“诗画本一律”的艺术观。 后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由近及远,以蒌蒿、芦芽的蓬勃生机暗示春意渐浓,并借“河豚欲上”的想象延伸画面,虚实相生,展现自然与生活的交融。 其二:飞雁图——离别的眷恋与超脱 首句“两两归鸿欲破群”以“破群”暗喻离别,次句“依依还似北归人”拟人化大雁,将其徘徊比作游子归乡的眷恋。 后两句“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陡转时空,借大雁视角遥望北方风雪,却甘愿暂驻江南,既赞江南春色,亦隐喻诗人贬谪中坚守豁达的心境。 --- 艺术特色 1. 诗画交融 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二诗完美践行此理念。如“鸭先知”以触觉补画中视觉之不足,“河豚欲上”以联想拓展画面空间,使静止之景化为流动之境。 2. 虚实相生 以实写虚,以小见大。第一首以“三两枝桃花”“蒌蒿芦芽”暗示整体春色;第二首以“归鸿破群”的瞬间动作折射生命抉择,激发无限想象。 3. 哲理与情感交融 “鸭先知”暗含实践出真知之理,“雁恋江南”则隐喻诗人对逆境的豁达。诗中自然意象与人生况味浑然一体,体现宋诗理趣。 --- 历代评价与影响 - 文学地位:《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赞其“无一字泛设”,尤以“春江水暖鸭先知”为神来之笔。 - 文化意蕴:诗中“蒌蒿”“芦芽”“河豚”等意象成为江南早春的文化符号,衍生饮食、绘画等艺术形式。如宋代张耒《明道杂志》记载蒌蒿与河豚同煮的食俗。 - 现代诠释:当代学者多从生态美学角度解读,认为诗中“鸭知水暖”“雁感风雪”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空间。 --- 结语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以简淡笔墨捕捉早春生机,借题画抒写人生感悟。苏轼以哲人视角观物,以诗人灵性绘境,使二诗兼具画意、理趣与深情,成为宋诗“诗画交融”的典范,至今仍为后世提供审美与哲思的双重启示。 ![]() |
|
来自: 怀旧htw8nb7sti >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