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论起源社会临场感理论起源于20 世纪 70 年代,当时计算机中介传播逐渐兴起,人们对这种新型传播方式下的人际交流效果产生疑问。在这样的背景下,1976 年约瑟夫・沃尔瑟等学者为探究不同传播媒介环境中人们对彼此存在的感知以及这种感知对交流效果的影响,提出了社会临场感理论,为理解计算机介导传播中的人际互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核心概念2.1社会临场感社会临场感是指在传播情境中,个体对他人真实存在的感知以及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程度,它是一种主观体验,涉及到个体对传播环境中他人的存在感、亲近感和情感连接的感受。一般而言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人们通过眼神接触、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多种线索,能够强烈地感知到对方的存在,并且容易建立起情感联系,这种情况下社会临场感就比较强。 2.2传播媒介特性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会影响社会临场感的强弱。媒介丰富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丰富度高的媒介(如视频通话)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等多种线索,有助于提高社会临场感;而丰富度低的媒介(如文字短信)传递的信息有限,社会临场感相对较弱。此外,媒介的交互性也很关键,即时互动性强的媒介能让人们更及时地回应和交流,增强社会临场感,比如实时在线聊天工具;相反,互动延迟较大的媒介则会削弱这种感觉。 2.3人际互动与关系社会临场感会对人际互动和关系产生重要影响。较高的社会临场感能够促进更积极的人际互动,使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也更能理解对方的观点,从而有助于建立、维持和加强人际关系。在视频会议中,较高的社会临场感让参会者感觉更像是在同一空间中交流,他们会更积极地参与讨论,互动更加自然流畅,这对于团队合作、商务洽谈等情境中的人际关系维护和发展非常重要。相反,较低的社会临场感可能导致人际互动不够充分,关系建立和维护相对困难。 3. 理论内容社会临场感被定义为一个人被视为“真实的人”的程度及感知与他人联系的程度,在传播情境中,个体对传播情境中他人真实存在的感知以及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程度它是一种主观体验,体现了个体在特定传播环境下对他人的“在场感”和情感连接的认知。 构成要素包括身体呈现、情感表达和互动性。身体呈现指通过传播媒介能够展现出的个体身体特征和状态,如视频通话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是指个体通过媒介传达出的情绪和情感信息,如文字中的语气、语音中的语调等;互动性强调传播过程中双方或多方之间及时、有效的信息交互,如实时的问答、回应等。 丰富度高的媒介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线索,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信息,从而增强社会临场感。随着媒介丰富度的降低,如从视频通话到音频通话再到文字交流,信息线索逐渐减少,社会临场感也会相应减弱;即时互动性强的媒介有助于提高社会临场感。在即时互动的过程中,人们能够及时得到对方的反馈,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实时联系,仿佛对方就在身边。互动延迟较大的媒介,如电子邮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社会临场感。 较高的社会临场感能够促进信息的有效传递和理解。当个体感受到对方的真实存在和情感连接时,会更专注于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同时也更愿意积极参与到传播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社会临场感是建立、维持和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较高的社会临场感能够促进人际之间的信任、亲密感和合作意愿。在具有较高社会临场感的传播情境中,人们更容易展现真实的自我,表达情感,从而加深彼此的了解和认同,有助于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反,较低的社会临场感可能导致人际之间的距离感增加,关系建立和维护相对困难。 不同个体对社会临场感的感知和需求存在差异。性格外向的人可能更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对社会临场感的需求较高;而性格内向的人可能相对更适应低社会临场感的环境。此外,个体的传播技能和经验也会影响其对社会临场感的感知和利用。熟练掌握各种传播媒介的人能够更好地在不同媒介环境中营造和体验社会临场感;传播情境的目的和性质也会调节社会临场感的作用。在正式的商务谈判中,人们可能更关注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利益的博弈,对社会临场感的需求相对较低;而在朋友聚会或情感交流的情境中,人们则更希望通过高社会临场感的媒介来增强彼此的情感联系。此外,群体规模也会对社会临场感产生影响,在小规模的群体交流中,个体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存在和关注,社会临场感相对较高;而在大规模的群体传播中,个体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存在感被稀释,社会临场感有所降低。 ![]() 4. 书籍推荐![]() 《社会临场感理论视角下的乡村人际交往研究》的作者是金恒江,于 2021 年 1 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5. 文献应用社会临场感影响数字文旅产品的溢价支付意愿的机制研究:基于SOR理论 李芳轩 彭程 基于SOR(刺激—有机体—反应)理论框架,该文将愉悦和品牌信任作为链式中介,产品涉入度作为调节变量,探究了消费者在体验数字文旅产品时,其社会临场感对溢价支付意愿的影响作用机制。该文借鉴国内外较成熟的量表测量指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390份有效问卷,从实证角度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论表明:1)社会临场感与消费者溢价支付意愿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2)愉悦和品牌信任的链式中介在社会临场感与溢价支付意愿之间产生部分中介效应。3)产品涉入度在社会临场感与愉悦之间起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该研究为数字文旅产品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决策建议,也为新时代数字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文旅产业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 [1]李芳轩,彭程.社会临场感影响数字文旅产品的溢价支付意愿的机制研究:基于SOR理论[J/OL].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9[2025-04-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