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沁重机枪,这款被誉为“赛电枪”的武器,是由英籍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在1883年发明并进行了原理性试验,随后在1884年获得了专利。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的诞生。这款机枪拥有11.43毫米的口径,重量为27.2千克。它采用了创新的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并配备了水冷枪管,以增强射击的稳定性。同时,它还使用了容量为333发、长度6.4米的帆布弹带进行供弹,而且弹带可以灵活接续,理论射速高达600发/分,支持单、连发射击模式,并可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100发/分。尽管其结构相对复杂,水冷枪管的设计较为笨重,且帆布弹带在受潮后可能影响其可靠性,但马克沁机枪在近代战争中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马克沁重机枪的诞生背景在马克沁机枪问世之前,人们所使用的枪械均为非自动类型,即每次射击都需要手动装填子弹。这种方式的效率低下,往往导致战士们在激烈的战斗中因装弹速度过慢而牺牲。然而,马克沁的机枪设计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其独特之处在于,发射时机枪与枪管紧密结合,通过火药气体的能量驱动一套机关,实现自动开膛、退壳、供弹的功能。这样一来,一旦开始射击,机关枪便能持续不断地发射,直至子弹带中的子弹全部耗尽,极大地节省了装弹时间。 随后,马克沁将步枪上的经验进一步拓展到机枪领域。他创新地采用了一种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机枪提供了连续供弹的能力。同时,为解决连续高速射击导致的枪管发热问题,他引入了水冷技术进行降温。最终,在1884年,马克沁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其射速高达每分钟600发以上。 发展历程马克沁重机枪首次在战场上大放异彩,是在1893至1894年的南中非洲罗得西亚战役中。面对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多次冲锋,一支仅由50余人组成的英国部队,凭借4挺马克沁重机枪,便成功击退了5000多名敌人的数十次进攻,造成对方3000多人的伤亡。 随着马克沁重机枪的辉煌战绩,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并涌现出众多发明家和设计师,他们致力于改进和发展马克沁重机枪的原理与结构。在1892年,美国著名的机械设计师勃朗宁与奥地利陆军尉冯奥德科莱克几乎同时提出了利用火药燃气能量的导气式自动原理,这一创新为后世大多数机枪的设计奠定了基础。此外,美国枪械设计师霍奇基斯所设计的1914型机枪,更是突破性地将水冷式机枪的笨重注水套筒取消,使得机枪更为轻便。 真正让马克沁重机枪声名鹊起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那场战争中,德军装备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并在索姆河战役中以惊人的效率击毙了60000名英军,创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单日死亡人数的最高纪录。自此以后,各国军队纷纷开始装备马克沁重机枪,这款武器也因此成为了声名显赫的杀人利器。 到了1924年,金陵兵工厂根据德国提供的MG08图纸,对产品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和标准化,新枪被命名为二四式,其综合性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最终成为了国内制式重机枪。在1937年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特别提到了金陵厂制造的重机枪已达到德国原产水平,并具备高射功能。 从1929年至1937年,金陵厂累计生产了3500余挺马克沁机枪。随着抗战的爆发,该厂内迁至重庆并更名为第21兵工厂。在复工后的1938年,年产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060挺,是1929年时的近十倍,最高年产量更是达到了3600挺。 1943年,该厂对二四式进行了重大改进,实现了枪闩内各种零件的互换性,厂长李承干称之为“空前和最大之改革”。改进后的产品于1944年11月开始投产,并经继续改进后,枪管零件也实现了互换。此时,国内装备的马克沁机枪已基本以国产品为主。 1945年,经重机枪厂主任吴均惠、主管技术员张德义等人的研究,又将二四式由水冷改为气冷,全重减轻至31.75公斤。1948年9月,首批试生产的50挺新式马克沁机枪顺利完成。 南昌起义:历史的转折点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更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与美制M1919气冷式机枪相比,水冷式的马克沁机枪携带不便,构筑工事的准备时间也较长。因此,在仿制的郭留诺夫43式机枪定型后,马克沁机枪在国内的生产便逐渐减少。尽管如此,作为民兵的训练装备,各种马克沁机枪仍持续使用了近20年时间。 回顾马克沁机枪的历史地位,我们不难发现其诞生的必然性。随着战争形式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全自动机枪的需求日益凸显,而马克沁机枪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尽管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全自动机枪上,但他在轻武器设计方面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设计过多种自动武器,包括枪管短后座和导气式原理的自动步枪以及枪机后座式自动手枪等。晚年时,他还致力于无烟火药生产和航空武器的研究。因此,马克沁在轻武器设计领域堪称“全能型专家”。 此外,马克沁的发明还包括消音器。他在1908年3月获得了相关专利,并由其子珀西·马克沁改进完善后的设计被公认为一种真正实用的消音器。然而,即便没有这些其他成果,仅凭在枪炮等自动武器上广泛应用的枪管后座式原理的发明,马克沁就足以名垂青史了。 在观察维克斯机枪的细节时,我们注意到其右侧的机柄设计。射击前必须先向前旋转机柄并推到定位后放开,这样可使枪机后退并压缩击针簧。接着再次向前推机柄并松开,将第一发子弹推进枪膛形成待发状态。在整个射击过程中,机柄始终保持来回旋转的动作特征,这也是马克沁机枪的一大显著特点。 |
|
来自: 心容乾坤 > 《军事,武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