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泠前四家的印章样式

 李叔狠生气 2025-05-08

丁敬是西泠八家祖师,后来继承他印风的浙派印人,在字法、章法、刀法和制作技法上大同小异,大多取丁敬一端深入发展,或综合数端略有变通,但在面目和创作途径上大致未超越他确立的范围。在这个大前提下,后继各家各呈才智,显示在篆刻艺术上不同的取向和追求。前四家技法的探讨,就以丁敬创作展开。先从印章样式说起。

丁敬的印式,面目丰富多样。已故印学家罗叔子曾有专论,解析详尽入理。按罗的分析,可把朱文和白文各自概括成五个类型。

1.朱文

(1)细圆朱文

细边细文,笔画细润道劲。这类朱文,汉印中没有此式,脱胎于元朱文,丁敬在细圆朱文上可能受到过晚明梁千秋的启发。后来赵之谦的细圆朱文实渊源于此(图223-224)。

图片

(2)方角朱文

细边细文,方折转角,如屈铁盘丝。这是晚明时兴的印章样式。丁敬吸收了前朝印人的某些经验,加入自己的意思,改造增损,演变为浙派朱文的典型印式。蒋仁、黄易、奚冈就是选择这一路加以发腰,从而形成浙派朱文精典印式之一,这路印式对后世影响极大,学浙派者.朱文首重此式(图225-226)。

图片

(3)细边粗文的方体朱文

这类朱文的笔画粗壮,如满白文反刻,强调文字笔画的体积感和装饰效果,笔画与笔画交接处处理成方转角,印风较呆板。此路印式明末清初盛行,汪启淑乾隆十年(1745年)辑成《飞鸿堂印谐》收有这类印式(图227)。

(4)方圆结合的朱文

这类朱文被认为是丁敬富有创造性的印式之一。用渐派特有方法,来表现小篆和缪篆(汉摹印篆)相结合的字体,也是丁敬后的浙派印人采用的浙派经典朱文印式之一(图228-229)。

(5)仿古玺的朱文

这类朱文与前四种不同的是,这种印式的文字属于大篆系统,而前四种文字都在小篆范畴。此类朱文宽边细文,全仿古玺印式,可以视为丁敬对徽派款识体印风的借鉴(图230-232)。

图片

从上面介绍的五种朱文,可以看出丁敬在篆刻上所做的尝试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取法上他不拘一格,范围广博同时又去粗存精。其次,在刀法上, 这些印用刀大多是细碎短刀,使线条出现不同的波碟,借以增加它们的笔意和气韵,增加印面的剥蚀和冶铸的金石感觉。也有不少冲切结合的刀法,视需要交替使用。有的还可以看出丁敬在有意无意间,使笔画的两面刀锋互错,表现“颇露锋颖”的特点。

2.白文

(1)仿汉官印

从汉官印中来,以汉印为基础,适当吸收明人治印的特点,融会贯通,自出机杼。此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字法和刀法上(图233-234)。

(2)仿汉玉印

作细白文,形式上效仿汉玉印,印面朱多白少,以朱衬白,朱白对比强烈。此式丁敬及浙派诸家只偶一为之,存世数量有限。后四家中唯赵次闲继起,潜心研习,对此印式有独到的推进(图235-236)。

图片

(3)满白文印

印面效果与上述印式相反,笔画很粗,印面白多朱少。蒋仁非常倾心丁敬这类印章,刻意模仿,拓其意,发展成浙派的典型形式之一,并为后起的浙派印人所接受。此式对晚清的赵之谦亦有影响(图237- 238)。

(4)仿汉私印

从汉私印发展而来,是最能代表丁敬风格的白文印式。蒋仁、黄易、奚冈诸家就接受了此式,通过消化吸收,演变出浙派白文印的典型样式(图239-240)。

图片

(5)最具创造性的白文印

此印式字体强调书写性的融入,字体作圆转角,笔画饱满厚实,字间的排列较宽。此种处理,意在突出入印文字的立体感,印面气势宏大,雄浑奇伟。与前四种印式相比,这一路印字缺少规律可寻,全凭作者感觉调度把握,故虽是创格,而继起七家无人传法(图241-242)。上面说的第1类和第4类实际可合并为一类,因其取法对象都是平正方直的汉印,区别很小,只在格局上略有大小之分。

丁敬的白文印,和朱文印一样,不管是哪种面貌,都以细碎短切、波碟前进、刀棱俱见、主角朗然的刀法为主,并参以冲、切。丁敬的前四种白文印,虽都来自汉印,但也吸收了明印的有益成分。如把丁印置于明清印人作品链中,不难看出丁敬创作有苏宣、朱简、梁千秋等人的影子。

下面再举蒋仁、黄易、奚冈三家的作品(图243-248)。

图片

可见,西泠前四家中的蒋、黄、奚三家都以丁敬为基础继承拓展。

最突出的是选择以丁敬第2类方角朱文和第3、4类满白和仿汉私印白文加以发展、定型,拓展为渐派印风的代表。后来人们艳称的浙派印风,逐渐聚焦在这两类上。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的所有内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若不宜转载,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