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凌智 文/图
当新能源汽车的时代浪潮奔涌而至,中原大地奏响产业崛起的磅礴乐章。在郑州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比亚迪与城市深度交融,不仅创造了项目建设的“河南速度”,更书写了产业集群发展的辉煌篇章,成为河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政策赋能点燃发展引擎
2021年9月,一纸合约,承载着期待与梦想,在郑州航空港与比亚迪之间架起了桥梁。郑州航空港多部门联动、并联审批,让每一个环节都高效有序。签约后仅仅37天,比亚迪项目破土动工。这37天,是政策与效率的完美交融,郑州航空港的“保姆式”服务,创造了重大项目落地的行业奇迹,也让比亚迪感受到了郑州航空港的诚意与效率。
迎难而上缔造“河南速度”
项目建设的征程,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的硬仗。
面对施工场地局促的难题,航空港管委会主动作为,协调周边企业和单位,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为项目拓展空间。同时,邀请专业团队对施工场地进行科学规划,采用立体施工、错峰作业等方式,最大限度提高空间利用率。在交通疏导方面,交通管理部门与比亚迪共同制定详细方案,增设临时交通标识,优化周边道路通行规则,确保施工车辆与社会车辆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资金保障是项目建设的关键。郑州航空港设立100亿元供应链金融基金,推出 “订单贷”“设备租赁” 等20种融资产品,并发行5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债券,为项目提供了充足的 “粮草”。此外,还积极牵线搭桥,帮助比亚迪与金融机构对接,争取更多优惠政策和贷款支持。
在17个月的建设周期里,数千名建设者日夜奋战,用汗水和智慧浇筑每一寸土地。2023年2月,一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缓缓驶下生产线,标志着这座现代化工厂正式投产。这里,平均30秒下线一个动力电池电芯,不到一分钟下线一辆整车,“河南速度”震惊业界。
产业集聚激活发展动能
自投产以来,郑州比亚迪犹如强劲的引擎,推动着区域经济高速发展。2024年,郑州工厂生产新能源汽车54.5万辆,同比增长169.8%,占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的87%,总产值突破862.8亿元,带动郑州航空港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161.7%。亮眼的数据,不仅是企业实力的体现,更是产业集聚效应的生动写照。
以比亚迪为“链主”,郑州航空港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全链条布局。规划31.4平方公里的郑州航空港汽车城,按照“一城三中心”的发展格局,全力打造百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综合服务中心、核心零部件智造中心和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集散中心。目前,已落地弗迪电池、法国埃顿等40家企业,涵盖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及智能网联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物流保障方面,50平方公里的郑州国际陆港正在崛起。30万平方米仓储和50万平方米新能源汽车专业服务场站已投入使用,可实现100万辆新能源汽车零配件储存。未来,整车通过陆港15天即可直达欧洲,物流成本较沿海地区降低30%,出口欧洲的集装箱运费节省20%。这种高效的物流体系,为比亚迪产品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年,郑州航空港与27家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签约,总投资75.24亿元,进一步完善了产业生态。
携手同行共绘宏伟蓝图
站在新的起点,郑州航空港与比亚迪的合作前景更加广阔。2025年,汽车城建设按下“快进键”:13条市政道路、4条重点道路即将竣工,5条新道路启动建设;浮清河、南康沟河、青州明渠3条水系工程和第四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推进;汽车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端住宅、蓝领公寓等配套设施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郑州航空港正以“枢纽+技术+场景”为核心竞争力,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 “最佳生态系统”。未来,这里将锚定百万辆全球新能源汽车城和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目标,比亚迪与郑州航空港的故事,将继续书写下去,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