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人长期不由自主地自我攻击的时候,将会出现这么些匪夷所思的变化……

 永熙随笔 2025-05-08 发布于广东

    (本期是“永熙随笔第4777期原创作品”)

其实,有很多父母都担心自己的孩子容易骄傲、四处惹是生非。但实际上不仅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无非来自父母自身那些未被疗愈的创伤以及未经“潜意识意识化”的“对孩子的投射”,很多的孩子明明可以被培养成幸福感很强、创造力形如璀璨星星般存在的人,但很不幸,在他们都还未来得及成年之前,生命能量已经全部被吸光了、原先那与生俱来的内在秩序及智慧也被原生家庭给摧毁得面目全非),而且那些不会给自己打气(不相信自己的感受、不论如何都不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及回避经历冲突(对“免于恐惧的自由的到来”早已绝望的他们,只好被迫充当韭菜并任由他人宰割)的孩子、或成年后的人,才是最需要担心的及关怀的。很多时候人宁愿自大,也别动不动就自我攻击及跟着别人一起凝视自己(自我攻击根本不等于自省、主体性强根本不等于为所欲为、在不对他人生命及财产造成威胁的情况下优先照顾好自己的感受根本不等于自私自利,但很遗憾,很多人很容易混淆我刚刚所提及的那3对“逻辑与因果层面的不等关系”)。因为:

当人自我攻击的时候,不仅情商与智商(感知、共情、表达、创造、想象等方面的能力)会潜移默化地遭受毁灭性的影响,而且就连身体的新陈代谢的效率、每个器官的健康以及寿命都会遭受不言而喻的连累,再加上当人习惯性地自我攻击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及生命能量会很容易被本身跟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与事所卡住(由“被某件事而卡住”所导致的创伤可伴随一生),他也会很容易被那些臭鱼烂虾般的动物性强的人(做任何事情没有任何的正向自我察觉、眼里丝毫没有他人的存在、哪怕只是他们对他人的一个注视或不经意擦肩而过都会吸走他人的生命能量)所纠缠。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敢于表达内心世界、越来越敏锐地感知自身界限及越来越果敢地设立自身界限、赋有上帝视角与流淌自如的生命力去享受于各种冲突、做任何事情都发自有关对世界天然的好奇及内心与现实建立深度链接的内驱力及做事情过程中赋有创造性思维(可称为发散性或树桩形思维,这与人格的韧性及灵活有关)。

如果人把“家庭教育给自己带来的精神财富”(即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内化为自我内在模式、以及未来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相处模式,那么他的人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尽管“人敢于直面并承受痛苦”确实是好事,但不必自己给自己制造痛苦去承受,很多事情的发展靠的不是勉强(根本不是所谓通过委曲求全自己而历炼出的啊Q精神)以及那尽显内在紧绷的所谓“制定计划”(任何反人性的、违背内在智慧的事情的坚持全是伪命题),而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对自己充满更多的允许、对各种不确定性充满欢迎并放下原先的控制、聆听流淌自如的内在声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