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杜甫草堂.浣溪沙--韩偓体

 书丛之行人 2025-05-08

浣水栖居离醉愁。寒窗风雨写春秋。

郁沉顿挫诉民忧。

工部祠前碑迹在,少陵亭畔史诗留。

回廊照壁草堂幽。

(本词按按钦定词谱,浣溪沙--韩偓体,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

成都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他在此居住四年间创作了240余首诗歌。草堂现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时的建筑格局。其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显得既庄严肃穆又古朴典雅。草堂位于浣花溪畔,工部祠东侧的少陵草堂碑亭和北侧恢复重建的茅屋,再现了杜甫故居的田园风貌,园林清幽秀丽。

杜甫被尊为 “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出生于官宦世家,早年游历四方。安史之乱爆发后,历经磨难,生活困苦。杜甫的诗作风格沉郁顿挫,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在成都草堂时期杜甫暂时远离战乱,题材风格转向自然与生活,田园意趣浓厚,生活细节入诗,但仍不失家国情怀的沉淀,在恬淡外壳下包裹着深沉的忧患意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