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们,你们每天都会翻开书本,读有趣的故事、学奇妙的知识。现在的书大多是用纸张做成的,那你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代的中国人用什么做书吗?答案是 —— 竹子!而且,他们还把这种竹子做的书叫做 “汗青”,这是为什么呢?快跟着我一起去探秘吧!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聪明的古人发现竹子又长又直,还很结实,就想到把竹子削成细细长长的竹片,用来写字。可是新鲜的竹子里含有很多水分,直接写字不仅容易被虫蛀,字迹也会晕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竹片放在火上烤! 想象一下,当竹片靠近火堆,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 竹片里的水分慢慢蒸发,表面还会渗出像汗珠一样的小水珠。这些 “汗珠” 其实是竹子里的水分和一些杂质。古人一边烤一边刮掉 “汗珠”,等竹片完全干燥后,就能在上面稳稳地写字啦!因为这个过程就像竹子在 “流汗”,所以人们就把烤竹子的步骤叫做 “杀青”,而烤干后的竹片做成的书,也就被形象地称为 “汗青”。 后来,人们写文章、诗歌的时候,常常会用 “汗青” 来代表史册。比如南宋的大英雄文天祥,在被敌人抓住后,写下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千古名句。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人都会经历生死,但他要把自己的忠诚和勇敢,永远留在历史的记载里。从那以后,“汗青” 就不仅仅是竹子做的书,更成了历史和正义的象征! 现在,我们虽然不再用竹子做书,但 “汗青” 这个有趣的名字,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帮我们打开了古代中国的智慧之门。小朋友们,下次看到 “汗青” 这个词,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想到古人烤竹子的画面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