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写信是这样式儿的(一)------写在纸之前

 老刘tdrhg 2018-04-22

古人写信是这样式儿的(一)------写在纸之前

书与信

中国古代书、信有别,现代所说的“书信”、“信件”古代通称为“书”,如家书,《答谢中书书》。古代的“信”指的是使者,送信人。 因此是寄“书”和派“信”,或者“派信传书”。

有时“书信”一词也指送信人,如《南齐书·鱼复候子响传》:“臣累遣书信唤法亮渡,乞白服相见。” 后来“书信”才泛称书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封书信”。

《说文》解释“书”字:写在竹帛上的叫做书。竹是竹木,帛是绢帛。在没有纸张的年代,人们依旧有言要传。无形的内涵总需要附着在有形的东西得以呈现,人们便就近取材,而千百年间也不乏发明与创造。

粘土

相传,大约在公元前十世纪,我国的人们把信刻在粘土上,然后将其放入陶器内封固,收件人接到信后,要将陶器打碎,再读粘土上的信。

竹子和木材一度是古代重要的书写材料。人们把竹子削制成狭长的竹片,这种用于书写的长竹片,叫做“简”。“简”可代指书信,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辱致来简,受赐无量。”

尺牍(dú)

竹片叫“简”,木片则叫“牍”。简和牍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片子编联起来,称为“简牍”,成为书信、书册的统称。

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有严格的要求,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汉代一尺等于23.1厘米),故书信也称为“尺牍”。如唐·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中有:“只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

古人写信是这样式儿的(一)------写在纸之前

韦编三绝

先秦时代,人们在简和牍上刻完字,把它们打孔,按顺序用丝绳或煮熟了的牛皮绳编连起来,制成册子。“册”这个字形就很形象地展示了这个过程。

有一个成语叫“韦编三绝”,讲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后比喻读书勤奋。这里的“韦”,就是指煮熟了的牛皮。

杀青

竹竿的表面有一层竹青,含有油水成分,不易刻字,而且竹容易被虫蛀,所以古人就把竹简放到火上炙烤。当时人们把这个工序叫做“杀青”,由于竹子蒸烤时会蒸发出一层水珠,就像出汗一样,因此,竹简也叫“汗青”、“汗简”。 因为古代的史书多用竹简书写,故汗青也用来指代“历史”。如文天祥的名句:“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过还有人认为“杀青”是指“书籍定稿”。因为到了秦朝,简牍上的字多用笔写。竹青光滑,人们常用毛笔把初稿写在竹青上,要修改只须揩去就行了。初稿改定后,就削去竹青,把定稿写在竹白上,字迹吃于竹后,再改就难了。古时“杀”字有削、剐之意,人们把这叫做“杀青”,后为“书籍定稿”之义。宋代陆游有:“《三巷》奇字已杀青,九泽旁行方著录”的诗句。

古人写信是这样式儿的(一)------写在纸之前

札(zhá)

“札”也是用于书写的小木片。古称木之厚大者为牍、椠(qiàn),薄小者为扎、牒。“札”后引申为书信。颜延之《赠王太常》诗:“属美谢繁翰,遥怀具短札。”《古诗十九首》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直到今日,我们也常说信札、书札。

书帛、尺帛

“书之竹帛,镂之金石。”除了竹子,丝帛也是很好的书写材料。“帛”本义为白色丝织布条,引申为丝织品的总称。后书写文字的白绢称为“帛”。尺帛、帛书均代指书信。明·何景明《塘上行》:“安得云中雁,尺帛寄离愁。”

素书、尺素

“素”的本义是白色的丝织品。后指没有染色的白绢。白绢上写的字,称为“素书”。素书、尺素均代指书信。杜甫《登舟将适汉阳》:“中原戎马盛,远道素书稀。”张九龄《当涂界寄裴宣州》:“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 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中,尺素也泛指小幅纸张。

帛、素自然便于书写,只是价格不菲且不易保存。

古人写信是这样式儿的(一)------写在纸之前​帛书


“片”字的本义是把一剖为二的木头,所以牍,牒等表木片意思的字常有“片”这个偏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