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又称手札。指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信札,书信;文辞或者墨迹,字迹。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多长一尺左右,故有“尺牍”之称,多用于书法、绘画。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以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的代称。 蔡伦制造了纸以后, “札”渐渐被纸所替代,而“札”字还是沿用至今。于中国,迄今为止最早写在纸上的书札,即是陆机的《平复帖》。就是现在的书信。在日本,书札称“消息”。如平安时期“三迹”之一的藤原行成的许多“消息”都很出名,中国历代书家的尺牍就更不用说了,以二王为主的尺牍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学习的经典范本。 尺牍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因此,我们把它名之“消息”是很妥切的。 《平复帖》 学习尺牍用于创作,往往是件痛苦的事。我们就避开古代通俗礼仪的书信格式来纯粹谈谈尺牍形式上的书写吧!(有了电话、微信,谁还会用笔写信呢?那只有我们这些个书家们偶尔装装逼弄弄雅了,老祖宗的东西千万不能断啊!) 《快雪时晴帖》 教大家一招尺牍写法(纯行楷、纯草书尺牍除外),首先正、行、草都要熟练的基础上才能写出尺牍味。一般先楷后行再草(按节奏和书写者情绪发展的规律),而后重复(如音乐节奏旋律)但又要避免雷同。写楷书时少牵丝挑勾,笔画多的字可写细,笔画少的字可写粗(此种情况也可相反哦)。写行书时字内可稍有牵丝映带,笔画可粗可细(要跟据上面楷书的粗细来生发),一般字字独立,但也有上下牵连,笔画要省减,这样就会与楷书茂密形成疏密对比。接下来草书部分可跟据上面情况可简可繁可细可粗可连可断,这样一个完整的小节奏小章法即可形成,行气自然产生。但一件完整作品是有多重节奏组成,有时在一组节奏中行书、草书会倒置,也许是书写时作书人情绪变化反复无常导致吧,情绪上来会失控,你懂得,哈哈。各组节奏要有关系又要随书写者书写时的情绪变化而发生改变,章法在统一中求得变化,但万变不离其理,理解清楚了就会写手札尺牍了,不信试试!反正我试过了,屡试屡爽。哈哈! 这是王羲之《得示帖》,楷行草重复节奏的变化 这是《孔待中帖》,又是楷行草节奏,不对啊!有时后面跳过楷,直接行和草,这叫章法上的节奏递进。 再看《频有哀祸帖》,这就不用再说喽! 《二谢帖》,二次三次递进也不为过,难在重复又要变化。 《丧乱帖》,大王心里很乱,但节奏一点也不乱,太厉害了! 吴老师写的书札 有关书法重复节奏和节奏递进的阐述。 此句与我上课时讲书法章法中内在趋向一致的而形成整齐有序的深层律动是一个理,我们可以从音乐中的律动来解析。 到底什么是律动?是不是我在用这个词儿忽悠大家了? 律动,这个东西作为西方流行音乐的舶来术语,长期以来困扰着音乐爱好者和从业人员。 到底什么是律动?它的本质是什么? 今天,就由我来解释下这个终极问题,在音乐中,律动是种由节奏推动并“令人躁动”的感官刺激。在爵士乐中,它由一段段重复的节奏组成。乐队的节奏部分(例如鼓、贝斯、吉他和键盘)通过重复、重叠、穿插的演奏来获得律动。它是流行音乐的核心。 从更广泛的民族音乐学角度来看,律动被描述为“以一组在有序循环的中不断穿插变化的音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音乐学家和其他学者对律动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律动”是一种能刺激听众跳舞的节奏型,在节奏型中,各个乐器演奏音符严谨重合、循环往复,模拟听众跳舞或跺脚的频率,进而带动听众跳动起来。书法的深层律动与音乐非常相近,很多艺术的东西很难用语言能表达,也只能自己慢慢悟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