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氨蝶呤是治疗风湿性疾病最常用的药物,已经广泛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此外,甲氨蝶呤也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皮肌炎/多肌炎、风湿性多肌痛、银屑病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 (1)类风湿关节炎(RA) 甲氨蝶呤是治疗 RA 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的首选,2018 年中国 RA 诊疗指南推荐,RA 患者一经确诊即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 DMARDs 治疗,推荐首选甲氨蝶呤单用以及作为联合治疗的「锚定药物」。 甲氨蝶呤治疗 RA 的口服剂量通常为 7.5-20 mg/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治疗反应调整剂量。基于我国人群的研究显示,小剂量甲氨蝶呤(≤ 10 mg/周)的不良反应轻、长期耐受性较好。个别重症患者可以酌情加大剂量。 可口服、肌注或静注,皮下注射的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口服,但因不良反应而导致的撤药率亦更高。 (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甲氨蝶呤用于 SLE 疗效不及环磷酰胺冲击疗法,但长期用药耐受性较佳。剂量 10-15 mg,每周 1 次,或依据病情适当加大剂量。主要用于关节炎、肌炎、浆膜炎和皮肤损害为主的 SLE。 (3)巨细胞动脉炎 甲氨蝶呤 7.5-25 mg,每周 1 次,口服或深部肌肉注射或静脉用药。维持治疗可 2-3 个月 1 次。 (4)皮肌炎/多肌炎 甲氨蝶呤常用剂量为 10-15 mg/周,口服或加生理盐水 20 mL,静脉缓慢推注,若无不良反应,可根据病情酌情加量(30 mg/周),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维持治疗数月或数年。 (5)风湿性多肌痛 该类疾病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有禁忌证或效果不佳,或减量困难,或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联合使用甲氨蝶呤 7.5-15 mg/周。 (6)银屑病关节炎 甲氨蝶呤对皮损和关节炎均有效,在光疗、光化学疗法和传统系统治疗无效或治疗不便时尤为适用。可作为首选药物。 可口服、肌注和静注,开始 10 mg,每周 1 次,如无不良反应,症状加重者可逐渐增加剂量至 15-25 mg,每周 1 次,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维持剂量 5-10 mg,每周 1 次。但对于有消化性溃疡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的银屑病患者应禁用甲氨蝶呤。 (7)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 对于全身型幼年 JIA、多关节型 JIA(RF 阳性)患者,甲氨蝶呤 10-15 mg/m²,每周 1 次口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