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 ![]() 竹石四条屏 清 蒲华 130×30cm×4 纸本水墨 立轴 上海中国画院藏 蒲华(1832—1911)是海上画派重要的代表,与任伯年、虚谷、吴昌硕并称“海派四杰”。海上画派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联系不是很大。每一位海上画派的大家都是一个百分百的创新家,他们笔下的物象、用笔的特征,都彰显海派艺术的创造性。这一方面是因为买画主顾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赞叹这些艺术大师们的天赋。 蒲华的山水花鸟水墨淋漓,墨色纷呈,其中变化不可端倪,加上用笔的厚重,一下子将平常所见的一花一草赋予生命和艺术性。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见到的是具象的物体,同时其大写意的笔墨又令人见到抽象的逸致,文人画“不求形似”的特质一览无余。 这件竹石四条屏彰显了他的笔墨特征:纵横来回,浓淡涂抹,令人读来荡气回肠,洒脱又不囿于规矩,恣肆又不见怪野。人称蒲华“邋遢蒲”,这种“邋遢”是特征并非贬义。在湿漉漉的墨色中,有的是超越常人的胆魄。画国画的人都知道,水墨处理之难,过犹不及。 ![]() 竹石四条屏之一 第一件上题“长恐南园风雨夜,尽生铠甲化为龙。作英。”这是一件只有30厘米宽的竖幅纸张,画家布局竹杆斜生,一下子划破了平静,取险取绝;同时下方山石稳稳站立,又把画面归于平正。虽然这样的布局并非蒲华独创,但是他运用起来也能得心应手。竹叶交叉、山石点苔这样的小技巧他用起来也是驾轻就熟,从容不迫。 ![]() 竹石四条屏之二 第二件上题“不可一日无此君。作英。”,这是东晋书法家王子猷的故事。他曾借宿在一处,一到那里就要仆人种竹,仆人问,我们就是借住在这里,为什么还要种竹,王说“不可一日无此君”。语出《世说新语》。画面中石立中央,以竹杆穿插其中,画家画出前后,使画面层次丰富。 ![]() 竹石四条屏之三 第三件上题“有斐君子。仿梅花道人笔,壬午(1882)十月,蒲华”。“有斐君子”四字见《诗经》,可见文人画以竹比君子由来已久。梅花道人是“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元代画竹的佼佼者,以草书入竹,并且水墨十足,可见蒲华的师承。 ![]() 竹石四条屏之四 第四件上题“明甫仁兄大人雅鉴,秀水蒲华写”。若有人问“明甫”是哪一个,反正是个有福之人。画面内容丰富,山石和竹子相互依偎,因势而生,有顾盼之情。竹杆笔直轻盈与山石斜向厚重,看似矛盾实则和谐,画家意在笔先,所谓“胸有成竹”。 四件竹子,形态各异,注重变化,体现了画家的本领。同时,笔墨的和谐也证明了自蒲华技艺之高超,整体感觉并不邋遢,而是呈现出一种清丽,就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效果,所谓“天然去雕饰”。 图文综合来源网络, 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 和万千书坛精英,一起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书艺公社联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