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做基础科学自媒体。那时,我只是一个研究生,面对那些抽象的公式和深奥的定理,心里充满了困惑和沮丧。每天都在思考:这些概念,真的就这么难理解吗? 课堂上,老师们总是从定义开始,告诉你什么是连续、什么是可导、什么是可微、什么是光滑......为什么连续不一定可导、为什么可导不一定可微、为什么可微不一定光滑.... 大脑无法立即适应这些抽象的定义,无法立刻抓住它们之间微妙的关系。自然也无法产生兴趣。 如果抓住这些概念,去寻找其背后的人物、历史、时代印记,发展脉络,就能让它们变得立体而清晰,理解起来,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举个例子: 从《几何原本》到“朗兰兹计划”:素数,是如何统一“数学王国”的?这背后有让人“下跪”的联系 数学分析中的“牛鼻子”,解析性:赋予函数生命,伴随无数思想的碰撞,让复杂的世界,变得清晰而秩序分明 最重要的是,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复杂的概念,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掌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源于一个苹果落地的瞬间; SU(3)群的诞生,起步于解方程的直觉;朗兰兹计划的思考,开始于对素数的深刻追问;量子力学的诞生,起始于对光是如何传播的的思考;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起始于对球的形状如何在空间中表现的观察..... 我开始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分析一个又一个难懂的概念,顿时感觉大门敞开,豁然开朗。那些我曾经认为晦涩的知识,变得如此清晰明了。这一过程,既让我对知识的探索充满热情,也激发了我想要与更多人分享的冲动。 过去几年,我通过公众号,分享了许多基础科学的文章。然而,随着内容的积累和读者群体的扩大,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尤其是想要做更深入、互动性更强的学习。 公众号的文章主要是单向输出,互动不够深入,读者的问题常常得不到即时解答,效率低下。内容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的学习路径,读者需要从零散的文章中寻找知识,且优质内容容易被新文章淹没,无法有效沉淀和归档。 一个朋友建议我开通“知识星球”。一开始,我有些犹豫,担心会遇到各种问题。但随着了解逐渐深入,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的空间。通过“知识星球”,我能够更直接地与读者互动,共同探索那些复杂理论背后的核心逻辑。 另外,“知识星球”是一个付费社区,这就设置了准入门槛,帮助我筛选出那些真正对学习和知识分享有兴趣的人,避免了社群的鱼龙混杂,从而能够保持一个积极、专注的学习氛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