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波旅游logo:我笑起来很好笑吗? | 世界微笑日特辑

 传统服饰 2025-05-08 发布于浙江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新书《图解传统服饰搭配》已上线,请多支持

赶巧了不是,我昨天刚在小红书说了“宁波旅游”logo设计参考这事儿,今天居然就是“世界微笑日”,那就强行来一波节日特辑。

估计是五一假期刚过去,知乎上《宁波为什么没有成为热门旅游地?》的帖子又给顶起来了,就有朋友给我发了这样一张回答截图(我现在去看这个问答原帖,点赞数已经有三千多了):

好像每一次关于“宁波旅游”的话题,这个logo都会被拿出来叨叨一次。之前也有人盘点浙江各个城市logo,拼在一起后宁波这个也显得很另类(应该是宁波没有发布城市logo,所以用“宁波旅游”代替了)。

但是这个logo是有文物出处的,出自于2015年发掘的宁波镇海乌龟山遗址,初期被命名为人面纹陶器耳,推测为陶器的捏耳,也就是把手这个部分(更详细的介绍可以看《宁波文化符号》这本书)

乌龟山遗址紧挨着鱼山遗址,推测时代约为河姆渡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4300至6000年),特点是距离海洋更近了,从发现的动植物可以看出先民们利用野生资源与少量饲养家畜的痕迹。

(图/《发现·宁波地域重要考古成果图集2001-2015》)

其实大多数这个时期的遗址发掘对于普通人来说都稍显无趣,所以有类似人面的勾勒就特别吸引,因为相似的面孔与手工的创作仿佛穿越时空将我们与先祖连接。

比如现象级电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就是用来自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国宝“红陶人头壶”来开篇的,那一集被命名为《最初的凝望》。

相比之下,来自乌龟山遗址的“陶耳”有更为显著的笑脸,更为童趣的勾画,近似很多emoji里的笑脸。所以在乌龟山遗址发掘后的成果展,也因这件文物而被命名为“远古的微笑”。

既有天真的童趣,又有远古的历史,还有亲和的表现力。所以当2019年宁波打造旅游创意概念的时候,“陶耳”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创意灵感的来源。从取材文物的角度上来说,也的确是非常适合的对象。

但目前对于宁波旅游的讨论里,这个logo总是被拿出来调侃也是不争的现实,所以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让我事后马后炮一番,也算是许多取材文物的设计里很容易面对的现实(叠甲声明:评论制冷,自己不是电冰箱)——

① 文物对象不够有知名度

别说宁以外的人了,就连宁波人自己应该也不认识这个什么“陶耳”,更不会联想到“宁波旅游”logo竟然还有个文物参考。我们总说文创设计总是来来去去那几个文物,又或者什么文物火了做什么,问题就在于“二创”太容易被“一创”连累了,“衍生”要想卖得好至少“原生”得要有知名度吧。

而且除了一开始这个logo刚推出的时候,“宁波旅游”也没有持续推进和深化“陶耳”形象,仿佛就在设计logo的时候短暂“宠幸”了它们,缺乏持续的发力。如果说,要将“陶耳”当IP来打造,这个IP的立体度和产品线都是很匮乏的。

② logo设计的独特性不足

大家看到logo的第一感觉是像小丑,而不是思考它可能有另外的灵感参考,恐怕还是因为设计不够有独特性。这里的独特性不是指抄袭这种,而是识别联想上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人们从自己的脑海里翻出来的最接近答案就是“小丑”。这个可能跟❤的用色有关系,可能与NB的变形也有关系。此外,“陶耳”作为器物是有形的,但这个logo设计缺少视觉边界(并不单指轮廓线),加上笔触多了一种随手涂鸦的感觉。

③ 宁波旅游本身也有很多不足

这就不是logo的问题了,甚至可以说,大多数设计都不是设计本身的问题,而是另一些问题的反馈出口被集中到设计上了(这点在古装剧的服化道上也适用)。

比如那个知乎问题下另一个提了“宁波旅游”logo的高赞回答说的是审美很土。但如果考虑到需要参考“陶耳”又要加入宁波缩写“NB”,这个设计已经是很努力了,所以回答者想要真正指摘的对象是logo吗?只不过终究是设计师们承担了所有。

但很多事情都有多面性,因为作为宁波本地人我也不是很想让宁波成为“热门旅游地”,朋友来的时候我又觉得好像真没什么可推荐游玩的地方。这个心态还有点像小区设置垃圾站点位,人人都想离得近,人人又都想离得远。有时候,现状可能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最后,强行扣题一番~~“世界微笑日”,来自远古的微笑送给大家~~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