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诗敏 单位 | 江门市新会区彩虹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 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疾病的影响,常常面临情绪不稳定、自卑、社会边缘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还加重了病耻感,降低了自我效能感。为了帮助这一群体更好地管理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增强社会融入信心,XX项目策划并实施了“情绪魔法师”情绪管理小组。 小组通过系统性活动设计,结合心理学理论,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为期6周的情绪管理支持,旨在帮助他们掌握情绪调节技巧,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二、理论支撑 1.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和互动习得的。在小组活动中,社工通过示范情绪管理技巧(如呼吸法、运动法),鼓励组员模仿和实践,从而掌握这些方法。 例如,在“情绪呼吸法”环节,社工先演示正确的呼吸方式,组员随后跟随练习,通过反复实践巩固技能。 2.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强调通过积极互动与环境支持,提升个体对生活的掌控力和自信心。在小组中,社工通过团队合作活动(如情绪拼图、风铃制作)和分享环节,帮助组员建立互助网络,增强自我价值感。 例如,组员在“情绪卡牌故事创作”中分享个人经历,不仅表达了情绪,还获得了同伴的支持和认可。 三、小组目标 (一)核心目标 80%的组员掌握2种及以上情绪调节方法,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二)具体目标 1.增强情绪认知:帮助组员区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理解情绪对生活的影响。 2.学习调节技巧:通过实践掌握情绪放松方法(如呼吸法、运动法、兴趣转移法)。 3.提升表达能力:鼓励组员通过艺术创作和语言分享情绪,增强社会互动信心。 四、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 1.资源整合:完成场地预定、物资采购(情绪卡牌、风铃材料包等)及经费申请。 2.招募宣传:定向招募6名精神障碍患者,确保活动针对性与安全性。 (二)活动设计流程 第一节:相互认识,定下约定目标:建立小组信任,制定小组规范。
![]() 破冰游戏 ![]() 制定小组契约 第二节:体验情绪万花筒目标:识别基本情绪,理解情绪影响。
![]() 组员根据心情完成情绪卡贴) ![]() 组员进行活动分享 第三节:对不良情绪说NO目标:学习3种情绪调节技巧。
![]() 社工引导组员学习放松情绪的方法 第四节:我是情绪的小主人目标:创造性表达情绪。
![]() 组员分享情绪故事 ![]() 制作情绪风铃 第五节:互励减压,悦纳自我目标:通过艺术表达释放情绪。
![]() 情绪拼图 ![]() 涂鸦草帽 第六节:拥抱情绪,展望未来目标:巩固技能,规划未来。
![]() 组员写学习分享卡 (三)活动设计亮点 1.渐进式学习:从情绪认知→技巧学习→表达应用→巩固内化,符合学习规律。 2.多感官参与:结合视觉(卡牌)、听觉(风铃)、动觉(运动法)强化记忆。 3.成果可视化:通过风铃、草帽等实物帮助组员持续获得成就感。 (四)风险管理 1.预设困难:组员可能因病情或药物影响出现缺席或参与度低。 2.应对策略:通过趣味游戏和小礼品调动积极性;提前与组员澄清活动意义,做好心理建设;安排接送服务,降低参与门槛。 五、成效评估 1.评估方法 采用观察记录法,通过社工对组员参与度、互动表现及技能掌握情况的持续观察进行评估。 2.成果亮点: (1)目标达成:6名组员中,5人掌握了至少2种情绪调节方法(如呼吸法、兴趣转移法),达标率83%;。 (2)行为改善:组员在活动中主动分享情绪故事,互动频率提升。 (3)社会反馈:茶歇会中,多名组员表示“学会了用风铃声音缓解焦虑”“愿意尝试与他人分享情绪”。 六、经验总结 1.创新性:融合艺术治疗(涂鸦、风铃制作)与游戏化设计,降低学习门槛,增强趣味性。 2.针对性:活动内容紧密围绕精神障碍患者的特殊需求,注重情绪表达与自我接纳。 3.可持续性:小组结束后,为组员提供情绪日记模板,鼓励长期实践情绪管理技巧。 七、案例启示 “情绪魔法师”小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效提升了精神障碍患者的情绪管理能力与社会参与信心。其经验可为类似群体服务提供参考,核心在于:1.以需求为导向,设计贴合服务对象特点的活动;2.注重资源整合,结合低成本道具实现高效干预;3.强化过程支持,通过持续观察与灵活调整保障活动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