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欧耀莹 督导 | 叶桂绪 单位 | 阳江市阳春市陂面镇社工站 一、案例背景 曾爷爷(化名),特困对象,今年82岁,患有基础性疾病,视力、听力随年纪增加逐步下降。曾爷爷的直系亲属与兄弟姐妹均已去世,唯有侄子侄媳照顾,侄子经常在外打一些散工,平时也较少照顾得到。曾爷爷的房子为扶贫改造房,三年前由政府与亲戚共同出资建设完成。 为及时掌握曾爷爷的情况,社工定期进行入户走访。期间,社工观察到曾爷爷的客厅堆放了梯子、农具、自行车、塑料瓶等杂物,且还有在地下煮开水来喝的情况,消防安全问题凸显。曾爷爷家屋内长期未打扫,垃圾较多,泥土灰尘厚重。屋内做饭区域也是有明显的灰尘,由于长期搁置,煤气灶上布满污渍,铁制橱柜也锈迹斑斑。为了烧水做饭,曾爷爷在屋外用木棍、塑料布搭了一个简易木棚,平时就在那里用柴火烧水。 曾爷爷向社工讲述,近期他不小心有出过车祸,已经在中医院治疗了三个月左右。随后,曾爷爷请社工帮忙看看家里药物的日期,以检查药物是否安全,同时咨询了想入住敬老院的相关事宜。 从交谈中社工得知,曾爷爷对未来的生活有所担忧。结合曾爷爷的情况,社工全面进行分析评估,制定了介入方案并进行介入。 二、个案分析 (一)个人层面 案主:曾爷爷,男,82岁,至今未婚无儿无女,是一名特困人员,身体状况较弱,个子比较矮小,一副皮包骨的样子,身体偏小,有些营养不良。随着年龄的增长,已无法从事农业,行动也变得缓慢起来,身体也有点力不从心。 (二)家庭系统层面 1.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支持网络薄弱,曾爷爷是一名特困的独居老人,至今都还没有结婚,无儿无女,生活起居都是自己一个人处理。其侄子都在附近居住,对待服务对象比较冷漠,只会偶尔路过时看一下,对于生活起居很少过问。 2.亲属关系:曾爷爷的亲友较少,有两个侄子在附近居住,但对曾爷爷的一些生活起居不曾过来,也对曾爷爷有些厌恶的看法,不愿也无暇照顾。 (三)社区层面 邻里关系:案主曾爷爷的性格比较开朗,人品较好,心理抗压能力较强。比较正直有骨气,但因服务对象年老,想法和行为都会有一些古怪,加之现在耳朵也有些听不清和腿脚不方便,很少外出获取各种资讯的渠道闭塞,与外界沟通交流较少,社会支持力量薄弱。 ![]() ▲个案的家庭结构图 三、理论应用 (一)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与环境是互动、互惠、互调。个人行动是有目的的,理解个人须将其置于环境中。个人问题是生活过程的问题,要放在环境中进行理解、判断。 本案例将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在介入过程中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当作一个整体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 (二)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社工将致力于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帮助,帮助她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四、服务计划 (一)个案目标 1.营造安全的居家环境需要。 2.纾解曾爷爷的照顾压力和心理压力,改善饮食起居,恢复健康的需要。
4.协助入住养老院,解决无人照护的困境。 (二)个案介入策略 1.建立信任关系,全面了解曾爷爷的情况,梳理及评估其需求,并制订介入计划。 2.为提供情绪支持和陪伴,纾解其情绪低落和孤独感,同时提高其居家安全意识。 3.多方联动,链接社会资源,加强曾爷爷的社会支持网络。 4.协助入住养老院,解决无人照护的困境。 五、服务实施过程 (一)入户了解情况,建立信任关系 初次到案主的家里走访,服务对象是一位高龄的独居老人,至今未婚,身边无儿无女,一个人居住在扶贫改造的30平米平房。 第一次见面,服务对象听到社工是来看望自己时,其很高兴。社工随即向服务对象介绍了社工的服务内容及来访的目的。为了与案主建立关系,社会工作者通过高频率的入户探访与其保持紧密联系。同时帮助曾爷爷干农活等的方式,增加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和陪伴,通过倾听、同理、真诚等专业技巧,进一步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服务对象与社工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密切,慢慢的也愿意向社工敞开心扉。 在此过程中,社工逐步掌握了服务对象的整体情况,经过评估分析,社工与服务对象共同确定了服务的目标和内容。 ![]() ▲社工入户与曾爷爷面谈 ![]() ▲社工帮助曾爷爷干农活 (二)主动发现需求,协助链接资源 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较为薄弱,有时情绪较为低落。其向社工诉说,担心自己无人养老,生活无人照料。同时,因服务对象现已年老耳背现象加重加之前段时间有出过车祸,在中医院住院三个月左右,现腿脚有些不方便。无法外出参加社区活动,孤独感较强。 于是,社工发现服务对象有入住敬老院的需求,根据服务对象的意愿,积极动员服务对象入住敬老院,并评估分析了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与服务对象就服务内容达成一致。 (三)发挥专业优势,提供精细化服务 与此同时,社工定期入户探访,运用同理、真诚、倾听等专业技巧和方法,耐心倾听服务对象讲述过往经历,引导其宣泄负面情绪,为服务对象提供陪伴,渐渐缓解了服务对象的情绪压力。 社工还联系敬老院院长就服务对象入住敬老院需要做的相关准备。同时曾爷爷与社工反馈社保卡没有特困金的问题,于是社工带领曾爷爷到银行,并在曾爷爷在场的情况下操作,并及时联系相关部门的同事询问情况。了解后告知曾爷爷需要过几天才能进账。 处理完后,社工引领并协助曾爷爷到镇卫生院进行相关入住敬老院的检查,联系医生帮助解读体检报告,解答老人对体检结果的疑问。并护送曾爷爷回家。曾爷爷告知社工,希望等过了清明节后才入住敬老院,社工电话联系敬老院院长协商时间,按曾爷爷的时间达成一致。 ![]() ▲社工协助曾爷爷进行体检 (四)协助入住养老院,解决照料难题 服务对象在中医院住院三个月出院后,身体情况和自理能力都较弱,于是社工再次评估服务对象的身体情况和照料情况,多次与服务对象确认是否入住敬老院。 在得到服务对象的肯定后,社工开始联系敬老院做入住的相关准备工作。社工根据入住敬老院的要求,协助该服务对象到镇卫生院安排合适的体检项目,联系医生帮助解读体检报告,解答老人对体检结果的疑问。同时和敬老院院长以及村委会干部沟通具体的时间一同送服务对象到敬老院。 随后,社工联合事务岗社工对服务对象进行自理能力评估,然后为服务对象整理衣物行李,与村委会干部一起将服务对象送到敬老院,同时村委会干部为服务对象采购所欠缺的生活用品,并协助其签订护理协议,顺利办理入住手续,帮助服务对象适应新环境。最后社工将服务对象的体检报告、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交给敬老院院长进行档案归整,解决了服务对象养老困境和照料的难题。 ![]() ▲社工帮助曾爷爷整理行李 ![]() ▲社工协助曾爷爷入住敬老院 六、成效评估 个案服务回访,巩固服务成效。 曾爷爷入住一段时间后,社工进行了个案服务回访,了解其适应情况。 曾爷爷的精神状况良好,已经适应了敬老院的生活,其还在敬老院认识了新朋友,早上会在院里散步,平时会积极参与院舍活动,增加与他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让曾爷爷充分感受关心和温暖。后续,社工通过开展敬老活动等多去探望曾爷爷并与曾爷爷保持联系,关心曾爷爷的情况。 七、专业反思 (一)清晰制定目标,准确评估问题 在服务开展过程中,社工深刻体会到,只有与服务对象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更加切实地了解到服务对象的真实情况,以深入分析及评估其问题及需求,这也是个案深入开展的基础。 在本次个案中,社工通过定期入户走访、资源链接、与服务对象聊天等方式,使他与社工建立起信任关系,愿意打开心扉向社工讲述自身情况与需求,以便社工全面了解情况并进行介入。 在农村,有很多与服务对象情况类似的独居高龄长者,在晚年生活中,他们存在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社工将继续联动各级部门,提供多样化专业服务,为他们托起幸福晚年。 (二)在了解到服务对象的身体情况和照料问题时,社工立即介入 首先关注服务对象目前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运用生态系统模式理论,希望帮助服务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所选定的明确目标,秉承着以实现服务目标为宗旨,社工协助服务对象进行入住敬老院的工作,整合资源帮助服务对象,确保解决服务对象养老困境和照料的难题。 其次,社工遵循社会工作专业原则中的尊重和自决,让服务对象能够感受到社工的耐心、关心和爱心。 最后,适时会到敬老院开展关爱老年人的服务活动,帮助老人们安度幸福晚年,不断提升服务对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强化他的支持网络。 在服务过程中,社工虽然能及时紧急介入以及完成既定目标,但也存在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经验不充足的情况,在后续的工作中社工仍会保持一颗服务群众的心,充分发挥“支持者、赋能者、中介者”等角色,为更多服务对象撑牢保护伞。同时,根据老人的意愿,积极动员有需求老人入住敬老院,切实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权益,让其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进一步提高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