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证据:中兴十三处战功 这是南宋建炎、绍兴年间抗金战绩的金标准,硬指标。但无一处和岳飞有关。评判者是宋孝宗。大家都知道,岳飞算宋孝宗半个恩人,他一登基,就让岳飞“追复元官”。 这十三处战功,前六个是岳飞遇害前发生的战功。后七个,是岳飞死后近20年发生的。前六处战功分别是: 1、 张俊明州之战:建炎三年(1129 年)十二月。 意义:金兵之前一直势如破竹,第一次遇到有规模的抵抗。 2、吴阶和尚原之战:绍兴元年(1131 年)十月 意义:金兵入侵中原七年来,第一次败仗。兀术仅以身免。 3、 吴阶杀金平之战:绍兴四年(1134 年)三月 意义:撒离喝(完颜昊)被打哭。金人从此不敢窥视蜀地。 4、 韩世忠大仪镇之战。杨沂中藕塘之战。绍兴四年(1134年)十月。 意义:韩世忠因此被称“中兴战功第一”,藕塘打的伪军刘倪,不算战功。 5、 刘锜顺昌之战。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 意义:5000破十万,破了铁浮图、拐子马。金人第一次认可的“真正的失败”,第一次堂堂正正平原击败金人骑兵,不靠地势、不靠计谋。宋金力量对比的转折点。 6、 张俊、刘锜、杨沂中柘皋之战。 意义:第一次宋金之间的大型会战。巩固了淮河防线。可惜因为岳飞的缺席,最终先胜后败。 第二个证据:岳飞的升迁轨迹。 1、 建炎4年(1130年5月)因收复建康,升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第一次进入南宋军官序列,进入高宗视野。 2、 绍兴元年(1131年),因为击败叛军李成。升亲卫大夫(从五品)、建州观察使(正五品),后任神武副军都统制(正四品)。 3、 绍兴四年(1134年),因为击败伪齐刘豫,收复襄阳六郡。任清远军节度使(从二品),成为南宋最年轻的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 4、 绍兴五年(1135年)平定杨幺起义。加检校少保(正一品,虚职),升任荆湖北路、襄阳府路招讨使(实权军职) 5、 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因为击败伪齐薛亨、张宣赞人马,收复商虢二州。任太尉(正二品,武官最高职)、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抚使(统兵大将),兼营田大使,成为南宋最高军事统帅之一。 6、 之后,岳飞的职务未因为军功有实质性提升。 结论:岳飞的战功主要是和伪军、叛军、起义军作战获得。和金兵作战,未取得足以称道的胜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