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南昌城中的一声炮响,南昌起义爆发。这是我党武装反抗国民党2反动派的第一枪,也由此拉开了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不过鲜为人知的却是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武装起义,却设置了三套领导班子。 南昌起义的三套领导班子分别是中国国民党中央革命委员会,这个机构则主要以谭平山为主席的主席团来运作;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刘伯承为首的总指挥部参谋团。 ![]() 这一切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来看中国国民党中央革命委员会,大多数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会有国民党的事情? 南昌起义不就是反对国民党吗? 为什么还有国民党参与进来?国民党自己反对自己吗? 这个问题要结合当时的国内局势来看。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右派和反革命集团大肆屠杀国民党左派、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 随后汪精卫在武汉背叛革命,和蒋介石合流,大革命进入了低谷。 而当时还有一部分国民党左派人士,是反对蒋介石汪精卫之流的。而他们在政坛上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为了确保南昌起义的顺利成功,我党就必须要考虑团结这一部分党外人士。 我党为了便于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更多非中共党员的同志参加起义。于是做出了“在政治上决定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为集中政权党权军权之最高机关 ,以反对宁汉政府中央党部 ,继承国民党正统”的决定 ![]() 如果细看一下这个机构的名单就会知道我党这样安排的用意了,贺龙、何香凝、朱晖日、黄琪翔、宋庆龄、于右任、邓演达、张发奎、恽代英、郭沫若等悉数被选入委员会,同盟会元老和跨党的谭平山任主席团主席。 既有贺龙这样的倾向我党的党外人士(当时未入党),也有宋庆龄、于右任、邓演达这样的国民党左派,还有张发奎这样的粤军实力派。 而周总理领导的前敌委员会则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 、彭湃四人组成,相对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前敌委员会人员则精干得很多,而且很明显看出这是一个完全由我党成员组成的领导班子。 而刘伯承领导的参谋团则是最晚成立的,其在组织框架上归属于谭平山为首的主席团领导。 这个参谋团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蔡廷锴等9人组成,因为刘伯承此前组织了四川的“卢顺暴动”,有大规模武装斗争的经验,因此担任了参谋团的参谋长,领导这一机构。 参谋团是一个集体领导机构 ,相当于军事委员会。 由此南昌起义实际上有三个领导班子,但是另外两个班子的成立则让前敌委员会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刘伯承曾说: 各同志处理紧要事件不完全是前委开会决定 的 ,党的纪律亦甚松懈 ,统系不明 ,权力不聚 ,责任不专 ,已失掉了领导暴动的重心。 在起义总指挥人选上,我党曾经希望争取张发奎。 北伐时期,张发奎的军队一路征战,打出了威名,叶挺的独立团也正是归张发奎领导。 而张发奎的第四军更是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而且彼时张发奎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在治军上有一定的进步性,有一定的军事号召力。 张发奎的部队里就有很多共产党员,他自己也知道,也一直没有难为这些共产党员。 更重要的是张发奎打过那么多仗,懂军事,如果能争取过来,可以弥补我们军事指挥人才的薄弱。 ![]() 以至于即使起义成功后,我们还是给张发奎留了一个位置。 但张发奎最后没有选择参加南昌起义,不仅自己没有,还带走了黄琪翔等人。 除了张发奎,但是我党也曾经极力争取蔡廷锴等人,蔡廷锴起初表面答应,但是其心中一直摇摆。 蔡廷锴和叶挺走得颇近,他对叶挺的一些主张也是“深表赞同”南昌起义前,周恩来和叶挺做他工作,希望可以一起参加起义。当时蔡廷锴表示“一切愿听指挥” 然而实际上蔡廷锴此时并没有很强的革命信仰,他的内心深处对于革命并不坚定,他自己曾回忆说“惟有待机定进退” 所谓待机定进退就是我要看看风向,风向不对我就立马走人。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思想,在起义部队南下之时蔡廷锴把部队内的共产党员缴械驱逐,带5000多人脱离起义队伍,投奔蒋介石。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蔡廷锴先后担任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官至副国级。但朱德、贺龙、刘伯承等参加南昌起义已经成了开国元勋。 原本有机会成为开国元勋,只可惜蔡廷锴做错了一步选择。 全文完 |
|
来自: 小飞侠cawdbof0 > 《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