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岁的张先生(化名)去年体检时查出了肺结节。他的胸部CT提示:双肺见散在多发结节影,较大者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为10mm*7mm的纯磨玻璃结节,呈分叶状。张先生上网查阅资料后得知,“分叶状”被称为肺癌的典型恶性征象之一,顿时陷入焦虑。 于是张先生连忙前往医院,完善了多项肿瘤标志物检查,所幸未见明显异常。医生建议暂不急于处理,可以观察半年后再评估是否需要手术。但张先生内心忐忑,既不愿轻易接受手术,也不想干等半年。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怀着一丝希望,来到了广东省中医院呼吸科林琳教授的门诊,寻求中医的帮助。 林琳教授仔细询问,刻下症见:无怕风怕冷,汗可,口干,口苦,少许咳嗽,偶有胸闷,易上火,纳可,眠可,大便1次/天,易腹泻,小便调。舌淡暗,苔白腻,左脉弱,右脉弦滑。 林琳教授综合判断,张先生的肺结节属于Lung-RADs2类,Brock评分也不高,但影像学中存在明显的恶性征象,需要引起重视。她建议可以在西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尝试中医药协同干预。 中医方面,该病属于“肺积”范畴,结合张先生的体质及症状,辨证为“气虚血瘀、肝郁脾虚、湿热内蕴证”。基于此,林教授为其制定了以清热祛湿、理气活血、消积散结为核心的治疗方案,叮嘱张先生定期复诊。 接下来的半年中,张先生按时复诊,林教授根据节气变化和身体反应调整用药,张先生原有的胸闷、咳嗽、口苦等症状明显改善。同时,肺结节管理团队也定期电话随访,为他提供生活调养建议与心理支持,让他感受到全方位的关怀与安心。 半年后复查CT,张先生惊喜地发现,左肺下叶的磨玻璃结节缩小至8mm×5mm,分叶状也已消失。满怀感激的心情,他再次前往复诊,林琳教授继续细致分析其舌脉与症状表现,鼓励他坚持后续中医药调理,稳固疗效、巩固体质。 如今,张先生依然在坚持中医药散结的道路上,心态更加平和,信心也更加坚定。 发现肺结节后,影像学特征是判断良恶的重要依据,以下是7种常见的恶性结节征象: 1.分叶征 分叶征指的是结节边缘不再是光滑圆整,而是出现多个凸起和凹陷,看上去就像花边一样。这通常说明肿瘤在不同方向上生长速度不一样,或者在长大的过程中被周围组织“顶住”了,形成了凹凸不平的轮廓。 ![]() 一般来说,良性结节的边缘多是规则光滑的,而恶性结节往往形态不规则,呈现多分叶状。分叶越深,提示恶性的可能性越大,尤其是在3厘米以下的单个结节中,深分叶更值得高度警惕。 2.毛刺征 毛刺征是指结节边缘出现像小刺一样向外放射的线状突起,看起来像“太阳的光芒”或“毛刷”一样,“扎向”周围肺组织。这些“刺”反映的是肿瘤细胞向周围浸润扩散的路径,也可能是被周围结构阻挡造成的不均匀生长。尤其是那些短毛刺(1~7毫米),更常见于恶性结节。 3.空泡征 空泡征是指在结节内部出现一个或几个小气泡状的亮区,其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像是结节里“藏着”几个小泡泡。研究发现,这种征象与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是早期肺癌的一个重要线索。 ![]() 4.囊腔征 囊腔征是指结节内部出现较大的空腔,像是“空心”的。这些空腔可以是肿瘤组织坏死后排出物质留下的“空洞”。相比前面提到的“空泡征”,囊腔体积更大、壁更厚、边缘更不规则。 ![]() 有的囊腔中带有磨玻璃成分,容易被误认为肺大泡,但如果同时见到壁厚不均、结构怪异,就要警惕可能是囊腔型肺癌。 5.胸膜牵拉征 胸膜牵拉征,也称胸膜凹陷征,表现为结节一侧牵拉附近的胸膜,形成一条或多条线状的“拉扯痕迹”,像结节在“拽”着胸膜往里陷。这是由于结节内部的纤维组织增生、瘢痕收缩所致,是早期腺癌常见的影像表现之一。 ![]() 6.血管集束征 这种征象表现为多条血管向结节“汇聚”,有的甚至穿入结节内部,看起来像结节“吸引”周围的血管扎堆过来。因为肿瘤生长需要大量养分,会诱导周围血管增生或被牵拉过来,是恶性病变常见的特征之一。 ![]() 7.月牙铲征 这个征象多见于混合型磨玻璃结节,表现为结节的一侧边缘比较圆滑,另一侧却突然凹进去,像是被铲子削去了一块。 这种不对称的征象常常提示结节可能是不典型腺瘤样增生,甚至早期腺癌,通常建议进一步随访或穿刺检查明确性质。 林琳教授认为,对于影像学提示存在“恶性倾向”、但尚未确诊为癌的肺部小结节,中医药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的协同干预手段。 中医将这类病变称为“肺积”等,往往与体内“热毒积滞”和“气血瘀阻”密切相关,治疗上主要有“两招”:清热解毒、理气活血,目的在于扶正祛邪,减轻病灶的生长势头,改善内在环境。 第一招:清热解毒,消炎散结 部分癌性小结节的形成,与体内长期存在的“毒热”状态有关,比如反复感染、咽部不适、痰黄咳嗽、体质偏热等。中医讲“热毒生结”,认为这种“火热”会促使异常细胞滋生聚集。 通过“清热解毒”来降伏体内“火气”,有助于减少炎性因子的刺激,减弱结节的生长活性。这类方法尤其适合舌红苔黄、咳痰黏稠、容易上火的患者。 第二招:理气活血,打通瘀堵 林琳教授指出,还有一些人属于“气血运行不畅”的类型,比如长期压力大、情绪抑郁、胸闷胁胀或瘀血体质等。这类结节往往发展缓慢,却有顽固性,不容易自行吸收。 “理气活血”就是针对这种“堵结”体质,帮助身体恢复气血流通状态,使淤积的结节逐步软化、吸收,从而降低病变进展的风险。 这两种方法在临床中往往并不是单独使用,而是根据个体体质进行辨证组合,既“清其源”,又“通其路”,体现了中医整体调理、未病先防的理念。 推荐茶饮 疏肝清热散结茶 ![]() 材料:夏枯草10克,玫瑰花5克,陈皮5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准备好,全部放入茶壶或者养生壶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烧开后转小火煮10分钟左右,滤出药汁,倒入杯中,待温度适宜后代茶饮用。 功效:疏肝理气、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适合人群:适宜于情绪焦虑、容易生气、胸胁胀痛、易上火的结节人群。 ![]() ![]() 广东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于1979年,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及中医优势专科,并被认定为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肺病)诊疗中心、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优秀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规范化建设单位。 专科构建了“五位一体”中西医协同诊疗体系,整合了呼吸内科、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肺功能科、支气管镜介入中心、科研创新团队及慢病管理门诊,形成了覆盖呼吸疾病全生命周期的精准防治网络。针对慢阻肺、哮喘、慢性咳嗽、肺结节、间质性肺病等常见及疑难病,制定了独具中医特色的诊疗规范,疗效显著。 专科首创以慢阻肺为重点的“培扶宗元”学说,创编了康复锻炼的“宗元养肺功”,研发出健脾益肺颗粒、升芪益肺颗粒等系列院内制剂,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临床和学术水平在全国中医院处于领先地位。 供稿 | 广东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黎尚钊 初审 | 张靓雯 审核 | 王军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