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国风·豳风 —— 七月(四)

 昵称503199 2025-05-08

— 七月 —

(四)

第七章: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圃”,本义是指屋旁的菜园。

“筑场圃”,北方的冬季,土壤冰冻的时间要长达半年,只有春夏才可以耕种。所以往往是一地两用,春夏种菜,秋收时再把菜园地改建成打谷场。

“纳禾稼”,即把收割下来的禾谷庄稼都纳入谷仓。

“黍稷”,是一年生禾本科的黍属植物,有两种类型,粳者为“稷”,糯者为“黍”。这是古时候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由考古学可知,北方辽河流域的远古先民早在一万年前就开始种植黍和稷。

“重”,是“穜[tóng]”的通假字,指先种后熟的农作物。

“穋[lù]”,是后种先熟的农作物。

“禾”,本义是专指“粟”,即小米。但后来用做禾本科农作物的泛称。

“麻”,即大麻,这是织成夏布的原料。

“菽”,是大豆。

“麦”,为禾本科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不同的属。

“同”,是齐一的意思。

“我稼既同”,即所有的农作物都已收齐,农事已毕。

“上入执宫功”,上为入,出为下。

“上入”,即去官府的宫中。

“执”,是执行。

“宫功”,是指宫室的修建。

“昼”,是指白天;“宵”,是指夜晚。

“于”,是去、往。

“索”,即绳索。

“绹[táo]”,是用手搓和绞绳索的意思。

“亟”,是急、赶快的意思。

“乘屋”,即爬上去修理屋顶。

诗的第七章是说:

在深秋的九月之前,要把菜园改建成打谷场。

初冬的十月,要把收割下来的粮食全部都纳入谷仓。

黍稷,无论是先种后熟的,还是后种先熟的,都已经收割回来了。

还有小米,大麻、大豆、小麦,等等。

农民就是苦命。地里的活刚刚忙完,又要去给官府修建宫室。

白天要去野外割茅草,夜晚在家搓绳索。

赶快把屋修好了,又要开始播种百谷了。

第八章: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冲冲”,是凿冰的声音。

“凌”,是冰凌。“凌阴”,即冰窖。“纳于凌阴”,即藏冰于冰窖。

《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冰以入。

十二月份,河里的冰层更厚了。这时要去河里凿冰,并藏于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盛暑时用。

“蚤”,是“早”的通假字。

“羔”,指羔羊。《夏小正》说:二月···初俊羔···祭者用羔。

“韭”,即韭菜。春天是生发的季节,要用五辛之蔬菜来帮助身体的生发,其中之一就是要用韭菜。宗庙的祭祀也同样是要用韭菜。

《礼记·王制》:宗廟之祭···春荐韭。

“肃”,是收缩、收敛。“肃霜”,即霜降节气,万物都在开始收敛。

“涤场”,即把打谷场打扫干净。

“朋”,即一双、两只。“朋酒”,即两壶酒。

“斯”,是助词“是”,用于倒装句。

“飨[xiǎng]”,即宴享,是乡人相聚饮酒的宴会。

“跻[jī]”,是登上。

“称”,是举起。

“兕”,是犀牛。“觥”,是饮酒器。

诗的第八章是说:

盛冬的十二月,河里凿冰的声音在“冲冲”地响。

在初春的正月之前,要把凿好的冰块都藏到冰窖里去。

仲春二月的祭祀,要献上羊羔和新发的韭菜。

深秋的九月,开始下霜了,万物都在开始收敛。

初冬的十月,要把打谷场打扫干净了。

在年终的乡饮酒会上,要摆上两壶酒,还要杀头羔羊。

大家登上宗族的祠堂,举起犀牛角的酒杯,一起同祝万寿无疆。

《七月》是《诗经》中最佳的农耕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