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血压: 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神经-精神因素的作用非常重要,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钾、钠、钙等电解质水平也与高压高低密切相关。尽管机制异常复杂,但外周阻力增加是高血压发病机制的最终环节。动脉血压随着心排血量和外周阻力而改变,外周阻力系血管阻抗和全血黏度的乘积,因此,血压的增高不仅与心排血量和血管阻抗有关, 而且还与血液黏度有关。血液黏度是决定血液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血液黏度的性质对调节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起重要的作用。血液黏因素在低血流状态下起重要作用,在各种因素导致低灌流时,血流速度和切变率下降,血黏度随血流减慢显著升高,血小板和白细胞的黏附和聚集性增高,促进血流进一步减慢,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促进了血栓的形成,加重细胞缺氧。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血液高黏度可导致微循环灌注不足,引起心脏及外周血管功能障碍,故在降压治疗同时使用改善血液黏滞状态的药物,积极有效地进行降黏、降纤和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等治疗,对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均有明显的帮助。 灯盏花素片是从中药灯盏细辛中提取分离出的6种黄酮成分,此成分具有舒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及红细胞凝集、降低血黏度、促进纤维活性、改善血液流变学、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临床研究证实,灯盏花素治疗高血压,可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了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有助于稳定血压,提高血压达标率。 2、高脂血症: 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调脂治疗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改善内皮功能也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和发展,终止脂质过氧化作用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积极措施。近年来研究表明,自由基产生增多和抗氧化能力减弱是脂质代谢紊乱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内皮细胞受损,内皮功能紊乱被认为是这一过程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 灯盏花素的主要成分为总黄酮,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活络、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和增加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的作用。灯盏花素片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除直接调节血脂外,还能通过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的形成、降低丙二醛(MDA)和血浆内皮素(ET)的含量、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一氧化氮(NO)的活力,来发挥抗脂质氧化损伤、ET和NO之间的平衡、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预防AS的形成。 3、微循环障碍: 甲襞微循环是全身循环最末梢部分,是机体物质交换的终末场所。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甲襞微循环多有显著改变,如襻顶直径增高、管襻畸形,血液流速减慢和红细胞聚集等。血管内皮损伤后,分泌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黏附、血栓素A2(TXA2)和内皮素分泌增多,致使血栓形成,冠脉狭窄,持续痉挛。微循环异常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有直接关系,而外周甲襞微循环的动态观察可间接了解冠脉微循环变化。 灯盏花素是从灯盏花提取的一类总黄酮,主要包括灯盏乙素和灯盏甲素,灯盏乙素是其主要活性成分。灯盏花素片采用独有提纯技术,灯盏乙素纯度达98%,生物利用度高。药理研究表明,该药有扩张微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前后括约肌,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注量。有学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灯盏花素不但能降低患者的血黏度,抑制红细胞聚集及沉降,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而且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了防栓溶栓的疗效,同时也改善了外周血管的阻力,加快血液流速,增加器官灌注压,改善微循环及细胞供血供氧。 现代药理学已证明:灯盏花素具有抗凝,降低血液黏度,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减少血小板计数和控制血小板聚集,减轻自由基损伤等作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