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黄帝的争议

 tmy1963 2025-05-08

2025-05-07 12:08·钟南山下

陕西黄陵的黄帝陵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极高的文化价值:

历史遗迹

黄帝陵冢:位于桥山之巅,坐北面南,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地占地面积1300余亩。陵前有“桥山龙驭”石碑,再前为祭亭,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

轩辕庙:创建于汉代,原建于桥山西麓,宋开宝五年(972年)移建现址。庙前区有气势恢宏的入口广场,北端为轩辕桥,桥北端是龙尾道,共95级台阶,象征轩辕黄帝“九五之尊”的地位。

古柏群:桥山之上有8.3万余株古柏,其中树龄超过千年的柏树有3万多株,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柏树群。包括轩辕手植柏,传说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树高19.3米,下围11.6米,被评为中华百棵名树之首,还有“汉武挂甲柏”,据传为汉武帝祭祀黄帝时挂甲于树所致。

汉武仙台:始建于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是汉武帝刘彻勒兵十余万号称18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所筑,高20余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土台边缘由古柏环抱。

碑亭与碑廊:碑亭内矗立有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介石手迹“黄帝陵”碑石。碑廊保存有历代碑石40余通,最早为宋嘉祐六年(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还有金、元、明、清等朝代的碑石。

诚心亭:面阔5间,进深1间,歇山顶,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能进入大殿祭祀。

下马石: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道旁,是明朝嘉靖年间竖立的,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古代谒祖祭陵者行至此处,均下马落轿,整理衣冠,恭行至陵前。

文化价值

民族认同价值: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和血亲始祖,黄帝陵成为了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纽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象征。每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以及重阳民祭等活动,吸引着大量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华人参与,大家齐聚于此寻根祭祖,强化了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

历史文化传承价值:黄帝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众多的历史文献、传说故事以及历代的祭祀活动,都通过黄帝陵这一载体得以传承和延续,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 **文化符号价值**: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黄帝陵代表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崇敬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道德教化价值:黄帝所代表的自强不息、锲而不舍、万众一心的奋斗精神,以及他在建立政治秩序、制定礼仪规范等方面的贡献,通过黄帝陵的传承和弘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道德教化作用,激励着中华儿女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旅游文化价值:黄帝陵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关于黄帝出生地、生活过得地方、葬在哪里也是众说纷纭,一下为主要的说法及观点:

  • 出生地

  • 河南新郑:有学者认为新郑是黄帝的出生地。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及神农氏末,少典氏又取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 部分学者认为寿丘在今河南新郑一带。

  • 甘肃清水:《水经注》记载 “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清水古称上邽,在天水市之东七十里正是清水县山门镇白河村,该村之旁有轩辕谷,俗称三皇沟。《甘肃通志》《直隶秦州新志》等也有相关记载,表明清水是黄帝的诞生地。

  • 生活地

  • 河南新郑:新郑被认为是黄帝长期生活和建都的地方。有熊是黄帝所居部落的名称,新郑在古代被称为有熊之地,这里有许多与黄帝相关的传说和遗迹,如轩辕丘等,被视为黄帝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区域。

  • 陕西黄陵:黄帝在统一中原的过程中,活动范围广泛,陕西黄陵一带也是其重要的活动区域之一。传说黄帝曾在此地铸鼎等,这里留存有众多与黄帝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说,表明黄帝曾在此生活和进行政治、文化等活动。

  • 葬地

  • 陕西黄陵: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之巅,是海内外公认的黄帝陵寝所在地。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 黄帝陵古柏参天,建筑庄严,是中华民族祭祀黄帝的重要场所,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华人前来祭拜。

  • 河北涿鹿:有说法认为黄帝在涿鹿之战后,曾在涿鹿一带活动并去世,当地有黄帝泉、黄帝城等与黄帝相关的遗迹,也有关于黄帝葬于此地的传说。不过,这种说法相对来说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不如陕西黄陵的说法普遍和明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