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司令员、政委分别是詹才芳和李中权,他们都来自晋察冀军区。其中詹才芳是冀东军区司令员,李中权担任过冀东和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主任,往更远一点说这两位都是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干部,当然詹才芳的资历比李中权更深,詹才芳红军时期就是红9军政委,是开国上将许世友的顶头上司,而李中权1932年才参加红军,在红四方面军中担任过师政委。 下辖25、26、27共3个师,最主要来源是抗战初期冀东大暴动的后续队伍,也就是说这支部队的骨干是抗战后成组成的,并没有多少红军时期的队伍,9纵在东北纵队中成分比较新,肯定无法与1、2、6等纵队相比。 ![]() 9纵25师的前身是冀东12旅,1946年14旅番号撤销,旅直属队和1团编入12旅。后改为独立10旅。1947年所部并入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1月改称136师,师长曾雍雅,该师战斗力较强,是纵队的主力师,在锦州外围战斗中表现出色。 9纵26师的前身冀东13旅,后改称冀东独11旅。1947年并入东北民主联军后改为26师、46军137师,师长萧全夫,政委李振声,部队主要擅长于攻坚。 9纵27师的前身是冀东军区3个军分区的警备团,后改称为独立第9旅,之前这3个警备团均由县区游击队扩编。并入东北民主联军后改称27师,后改称46军138师。师长任昌辉,政委王文。 9纵在1947年8月在今河北遵化成立后,主力部队(缺27师)主要参加了一些阻击战和对北宁铁路的破袭战,27师归建后9纵参加了东北1947年的秋冬季攻势。次年9-10月,9纵参加了辽沈战役的锦州之战,在锦州外围战中,9纵接替8纵抢占了小岭机场,这也是锦州附近唯一还在使用的机场。 关于东总向8纵段苏权下达的抢占机场命令是否得当,本文不作详细讨论,总之9纵确实在部分炮兵的支援下完成了封锁机场的任务,为锦州之战开了一个好头。 随后,9纵主力绕道至锦州城南,与7纵一起从南面攻城。城南的战役由7纵司令员邓华统一指挥,在战斗中敌军兵团部被合围,国民党锦州最高级的两个军官,副总司令范汉杰和兵团司令卢浚泉均被9纵部队俘获,战后9纵被东总点名表扬。 ![]() 在辽西的战斗中,9纵和独立2师攻占营口,但由于敌军52军战斗力同样较强,最后还是赶在我军占领营口前国军撤走了约1万多人。纵观整个辽沈战役,9纵打得还是很好的。 在平津战役中,9纵插入天津与塘沽之间,切断了平津敌人企图通过塘沽港逃窜的通道,并参加了天津攻坚战。1949年4月,9纵改编为46军,军长和政委仍然是詹才芳、李中权,编入第12兵团。 渡江之后,46军参加了衡宝战役,之后主要任务是剿匪和保卫海防。1952年9月,46军在时任军长萧全夫的率领下入朝,在朝鲜也主要执行海岸线的防守工作以防止美军登陆,1955年回国。在9纵的战斗生涯中,辽沈战役是其较为光辉的战绩。 9纵有代表性的将领包括司令员詹才芳中将、政委李中权少将、副司令员杨梅生中将、25师师长曾雍雅少将和26师师长肖全夫少将等人。 詹才芳中将资历最老,参加过黄麻起义,1933年就做到红四方面军第9军政委,陈锡联上将、许世友上将都曾是其下属,抗战期间,詹才芳一直在晋察冀军区任职,但多以军事副职为主,辅佐过黄上将。解放战争初期在冀东军区担任司令员,后任9纵司令员。纵观詹才芳的军事生涯可以说呈现“高开中走”的趋势,虽然抗战之后级别没有红军时期那么高,但凭借东野纵队司令员的身份被授予中将也是实至名归的。 ![]() 李中权少将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他1932年参加红军,土地革命时期最高职务金川独立2师政委,这属于四方面军的地方部队,战斗力一般。抗战期间,他长期在“抗大”任教,调入晋察冀军区后担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后,所部并入东北民主联军,担任9纵首任政委,改编为46军后仍然担任政委。 建国后李中权调入空军担任空3军政委,但在“三反”中,他被曾经的下属46军政治部主任张秀川举报为“大老虎”,后被从正军级降级为副军级,因此也就与中将军衔失之交臂,最终只被授予少将军衔。插一句,举报者张秀川也没落得好下场,若干年后被开除党籍、军籍。 杨梅生是接替詹才芳的46军第二任军长,他也是该军领导层中的“双红一”将领,参加了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时期就是红一军团第3师师长,抗战期间在新四军担任旅长,解放战争时期先任9纵副司令员,后接任军长,1955年杨梅生以正军级被授予中将是很恰当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