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英 今年四月份的时候,为了让我的先生不会因我的婆母住院而累垮,只要我在医院的时候就让我的先生晚上回家休息,我则守在重症监护室外,困了就睡在走廊边自带的小床上。 大家都知道,如今越是大医院越是不允许病患家属随意陪护,更别提在走廊里支个小床了。 我老家的县医院能够允许病患家属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可以在重症监护室外守护里面的家人,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毕竟,当一个人生病住院的时候,虽然主要仰仗医药治疗,但是医疗以外的东西也在发挥作用,例如家人的陪伴、家人的祈祷、家人的关爱,都能够化为无形却有效的精神力量通过心灵感应的方式传递给患者。 从家人那里获得精神支持和感情温暖,是促进一个人恢复健康的重要力量源泉。这就是病患家属在医院进行陪护的价值和意义,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与医药治疗同等重要。 因此,当我看到某大城市有医院开始执行无家人病房陪护的制度时,并不觉得这是一种社会进步。只允许探视而不允许陪护,本是监狱的制度。家人的陪护,是在护士的专业护理之外发挥着兼具精神支撑和感情慰藉的重要作用的不可替代的康复力量。 我和一些网友的意见一样,医院不能强行规定不允许家人陪护患者,而应让患者及其家属自主地选择是否进行陪护。对于家庭关系恶劣的情况来说,家里人一脸嫌恶地去陪护患者还不如不陪为好;对于家庭关系正常的情况来说,家里人耐心地予以患者富有人文关怀的爱的陪护十分有用。 每当我进重症监护室探视我的婆母时,就会告诉意识模糊的她,我和我的先生会一直在外守着她,尤其是说到我让我的先生晚上回家休息时,老人家的眉眼间会明显地流露出满意的神色——我知道,婆母肯定会心疼和牵挂自己的儿子。 在和我的婆母能够进行互动的那些天里,我更为深切地感受到家人陪伴和家人关爱对患者的重要性,即使意识模糊的病人也能感受到家人传递的情感温暖并即时做出反应。 能够坚守在重症监护室外面进行精神陪护的患者家属们,都是坚信自己患病的家人能够好起来可以转入普通病房去治疗的人。不过,有的患者家属迫于生计太忙无法坚守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毕竟患者在重症监护室里由护士照料着,而生计是无法抛弃的生活基础。 作为同病相怜的患者家属,因有所共鸣而变得亲近,本来素不相识的人们会主动攀谈,一方面可以交流医疗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消磨时间缓解焦虑——在重症监护室外守护的那些天里,我前所未有地体会到闲谈的意义。 有一次在闲谈中,我们聊起县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位置设计得非常合理,或许经过高人指点。 这个重症监护室设在四楼,下面三层是诊室,除了最顶端的两层之外上面自五楼起都是病房——体现了病人由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的便利性。不像有的医院会把重症监护室设在十八楼,县医院的这个设计颇具人性化。 当我坐在正面对的重症监护室正门的走廊北侧的连椅上时,向左转头会看见东面不远处的妇产科,向西转头会看见明亮的大窗户——东面是新生命的诞生地,西面会在太阳落下的过程中洒满阳光。 另外,由于重症监护室正门外左右两侧都是电梯,常有人上下,再加上上面病房里的病人会下来查体,于是重症监护室的外面会有其他人来来往往,毫无阴暗冷清的气息。 总之,这个重症监护室大概率属于生门设计,让人感受到的是希望,是生机。 那些怀抱婴儿经过这里的青年父母们,似乎从来没有注意过重症监护室,更不会想到监护室里多半是在和死神作斗争的重症患者。 而我们这些重症患者的家属们,会格外地注意抱着婴儿的青年父母们,与他们一样感受着怀抱新生命的美好情愫,想到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是父母怀中的婴儿,我们的父母而今一天天衰老,有的正在重症监护室里做着生死挣扎。 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在这个地方具象化了,即使没上过学的具有良知的人都能产生自觉的关于生命的思考。 有一天凌晨,大概已经过了子时,我忽然听到了动静,就睁开眼去看。斜对面的电梯门里走出了三个人,显然是一对青年夫妻,他们肩并肩地朝东面的妇产科走去,做丈夫的人怀抱着一个婴儿。 我不由坐起来,一直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感觉他们的背影就像一幅世界名画似的耐人寻味。 第二天我对人说起这件事,感慨的是假如青年父母能想到在自己老去后,怀抱的这个婴儿将是在他们罹患重病时决定坚持治疗还是放弃治疗的人,万一这个婴儿在成年后面临这种情况时会选择放弃治疗,那么青年父母养育婴儿的心情会不会受到影响?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一种感慨而已。 近年“养儿不为防老”的观念在网络上开始盛行,这既是对旧观念“养儿防老”的一种矫正,又是在过于强调时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了一种偏狭的误导。诚然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本着不拖累子女的原则不去指望孩子养老,然而只要有家庭存在人就不能把孝道和家庭责任丢掉。 如果人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都只图自己轻松,乐于做亲情淡漠、缺乏家庭责任感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成了比冷血动物残酷的冷血动物——冷血动物的冷血只是为了自保,人成为冷血动物则是只有残忍冷酷。 那天凌晨时分看到的三个人,触发了我对家庭、亲情、责任的重新思考。生命代代相传,本身就很美妙,而代代相传的生命之间的联结更是人世间最美的精神风景线。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如此代代相传,有何不好?! 高英写于2025年5月8日,四月十一,周四巳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