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最初写作动机是什么?

 襄子的箱子 2025-05-08 发布于上海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的箱子」→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每一个历史的转身

都在风中徘徊了很久、很久

这是【西方大通史】第 502 篇文章

十九世纪】第 051 篇文章


《人口原理》一问世,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讨论,达尔文曾称马尔萨斯是最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代的经济学家李嘉图说:“关于马尔萨斯先生的《人口原理》,我在这里能有机会表示赞扬,不胜荣幸,反对这部著作的人的攻击只能证明它的力量。”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甚至认为,《人口原理》可以进入那些对思想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之列。当然,也有很多人持批评态度,比如我们伟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导师。

1798年,马尔萨斯首次出版了他的著作《人口原理》,最初,这只是一本小册子,全名叫《论影响社会改良前途的人口原理、以及对葛德文先生、孔多塞先生和其他作家推辞的评论》,在序言中,他说道:“有一次,我同一朋友谈到葛德文先生的《研究者》一书,书中论述贪欲和奢侈的那篇文章,便是本书的来源。谈着谈着,我们触及到社会的未来改善这个大问题。我最初坐下来,拿起笔,只是因为当时感到交谈还未能尽意,想要更清楚地向我的这位朋友,继续表达自己的思想。但题目一展开,头脑中便涌现出一些此前从未有过的想法。由于觉得这一题目是大家极为感兴趣的,人们会真诚地欢迎对此发表的每一个、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见解,于是我便下定决心,把自己的思想整理成文,现予以发表。”

因此,这本书的最初目的不是为了讨论人口问题,而是为了对当时风行一时的“社会改革论”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回应。1803年,该书出来了第二版,在这一版中,马尔萨斯不仅署上了自己的真名,内容也从原先的五万字增加到了二十万字,书名也进行了一些修改,不过依旧很长,叫《人口原理,或关于其过去及现在对人类幸福影响的见解;以及有关我们将来消除或减轻由此而引起的灾难前景的研究》。

在马尔萨斯生前,这本著作总共出版了六次,每一版都有新的变化,但其中的基本观点却一直没变。可以说,马尔萨斯的一生就在写这本《人口原理》,正如传记作家詹姆斯·博纳所说:“马尔萨斯不是写完一本书就弃之不顾、任凭后人对它争论的那种人。他是将世人都当作自己的伴侣,将所有的争论都作为完善自己著作的资料。”

在该书的一开篇,他就提出了构建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其一,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任何人都需要食物;其二,男女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繁衍后代对于任何生物来讲都是本能。如果没有一定的限制,那么由这两条理论出发,可以推倒出一个“马尔萨斯陷阱”。这两个前提,也被称为两个假设,是马尔萨斯著作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有了两个假设,我们来看两个级数的问题。

简单来讲,这个世界上的生产资料的增长是算数级的,而人口的增长却是指数级的。马尔萨斯地一开始就对倍数很感兴趣,他对生物的惊人繁殖力感到无比震惊,且得到了其他学者的充分支持。在数学模型下,以为生物学家估算,如果一对生物一年生10对后代,那么20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7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200)个后代,相当于700兆个亿。当时的英国性行为研究者哈维洛克·埃利斯指出,若一种微小生物的分裂不受阻碍,30天内,它将比太阳大100万倍。当然,人不是微生物,也不是老鼠,不可能这么繁衍。但据马尔萨斯推断,人口数量将在25年翻一番。他在《人口原理》中写道:“假设世界上有任一数目的人口,比方说10亿,则人类的数量将以1248163264128256512的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以12345678910的比率增加,到225年后,世界人口对生活资料的比率将是51210,在300年之后,这一比率将是409613,在2000年之后,二者的差距将大到无法计算。”

这是套在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魔咒,就好像一个天花板一样,粮食的增长跟不上人口的增长,这也可以或多或少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历史总是在治乱巡回。社会经过一场大的灾难之后,人口数量锐减,土地基本不变,这个时候,社会向前发展的阻力是最小的,因此,中国每个朝代在一开始的时候,只要不太作,或者面对旁边游牧民族的威胁较小,那他大概率来讲会走向盛世。到了盛世之后,人口增长到了一定程度,土地还是那么一点,虽然可耕种的土地被人们充分利用了,但土地的产物,粮食的增长总是线性的,有限的,承受不了指数增长的人口数量,因此,盛世过后,就是王朝的下坡路,直至一场乱世的到来,人口再一次锐减,为下一个王朝扫除了人口的障碍。

因此,古代历史总是伴随着战争与侵略,过多的人口需要消耗掉,才能为下一代挪出足够的生存空间。

马尔萨斯还举了美国的例子,从1790年到1820年这三十年间,美国政府每十年就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在第一个十年内,美国人口增加了约36%,经过他粗略的估计,美国人口总数将在22年里面翻一倍,并且这个翻番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这将是一个可怕的前景,假以时日,美国的人口就会出现泡沫,随之而来的将会是灾难。

因此,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时的英国,大部分人口都处于贫困,是因为人口增长太快了。李嘉图曾经极力反对给穷人安排社保,因为这样的话,他们的境遇会得到改善,温饱不成问题,他们接下来的任务就会是不断地造人,这将导致整个社会的灾难。人口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分摊在每一个人手中的工资将会缩减。在这一点上,这两位朋友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即,人口的增长若是放任不管,将会是很可怕的。

当时英国出台了《济贫法》,是帮助穷人的,马尔萨斯认为,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造成更多的穷人。给穷人钱,就会让他们的生活更好吗?并不。想想看,比如肉吧,社会上的肉在短期内的供应量不变,而吃肉是大多数人的本能,穷人拿到钱之后,想吃肉人的数量增加了,需求增加了,但供应不变,会导致肉价上涨,穷人的那点可怜的救济金到头来还是吃不到肉。再者,只要人的生存环境一变好,他们就会想着结婚,繁殖,这是人的本能,毕竟,当时来讲,大部分人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可不会像现在拥有大量高文凭的人一样追求自由,追求不婚主义。

因此,《济贫法》并没有什么卵用。

接着,马尔萨斯提出了“两个抑制”,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人口的增长总是受到一定的抑制,马尔萨斯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预防性的抑制,一种是积极的抑制。预防性的抑制是说,人们出于压力,会选择晚婚晚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人口的整张速度,相信大家也能感同身受。另一种积极的抑制,指的是战争、瘟疫这种灾难的发生,会使得人口数量大量减少,想必大家对此也不陌生。


西方大通史系列

▲ 【文明之初】

▲ 【光荣希腊】

▲ 【伟大罗马】

▲ 【基督世界】

▲ 【征战十字】

▲ 【黎明曙光】

▲ 【文艺复兴】

▲ 【启蒙时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