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村挹岚堡李氏德教考略 文/彭辉 富平古通关镇之东,堡曰“挹岚”,今则名为曹村镇西头村李家组。明清时挹岚堡李氏,可谓书香门第、商贾世家,尤以德教闻名遐迩。 李氏世居挹岚堡,金元以前先祖业迹尚无从可考。今年清明前,李谦增老师等在村南地里,发掘出一通残碑,拼接后字迹尚可辨认。经仔细研读,是为《明故巫山训导李公碑碣》,撰文者为正德戊辰科状元、陕西高陵人吕柟(nan),字仲木,号泾野,历任翰林院编修、会试考官、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南京礼部右侍郎等职,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碑载李公名举,字大用,幼年聪慧好学,颖异超群,入县学科举屡次不第。但他学识渊博,拜其为师的学子众多。李举为人正直,每遇执政者做事有偏差,必正言而力争之,从不姑息。府州、县衙视其为奇才,极尽爱护和举荐。明弘治十八年(1505),李举以岁贡生入京师国子监读书,适逢孝宗皇帝驾崩,科道官举荐说“公可奉使”,新帝遂诏命李举出使陕西。 ![]() 明正德初,李举出任四川巫山县训导。以前县学士子普遍不俭省勤学,概因膳食待遇高。李举对同僚说:“学校本源之地,图报正在于斯,何况食焉。而怠其事,岂昧心哉!”于是端规范,谨条约,深入县学教诲诸生,因之士气顿改,文风大振。其门生王鸣凤庚午科乡试中举,诸学子深受鼓舞,发奋求学,可登科第者众多。民人向云鹏,子父相互怨恨,李举以善言晓之以理,使之冰释前嫌,更为慈孝。其它有如赎嫁孤女,赈济贫民等义举,李公都踊跃善为。世人赞曰:“李公可谓孝于而家,忠于而国,有古人之遗风在焉!”夔州府知府吴潜、四川御史王公对李举所为,皆旌奖有加。 李举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乱兵抢掠巫山舟货,县尹莫能制止,商民忧患。李举毅然挺身而出,乱兵惊悚纷逃,头目彭宣尉敬畏李举德威,秋毫不敢再犯。明正德五年,夔州府大昌等处流贼猖獗,大宁等地法度久废。四川御史王公深为焦虑,发檄文委派李举整肃。李举铁腕摧锄豪强,处置有方,很快平息了匪乱,继而法正抚民,维护了一方平安。 李举闻讣母亲病故,悲伤不已。巫山县知县唐书等亲自登门致哀慰问,夔州府知府吴潜厚恤赐符,并遣仆护送李公回富平老家。明正德九年(1514)五月,李举病逝故里,富平知县段云魁、县丞张翊、主簿张定、儒学训导孙源等,隆重为李公勒石立碑。足可见其德教声望,在巫山和富平两地是何等的显赫。 岁月荏苒,家风赓续。挹岚堡李氏后裔,秉承先祖遗训,耕读经商,业儒执教,习武御匪,义助善捐,贤士辈出。至清末,李举后世孙屏南公、临泉公父子,皆恩荣寿官。临泉公有五子:长子李大福,乡饮耆宾;次子大平,同治间匪乱护母殉难;三子大受、五子大荣,俱武生出身,皆在御匪中阵亡。四子大贵,字上林,号竹轩,生员,曾参与县志编撰。据清光绪《富平县志》载:“李大受,武生,通关里七甲曹村西头人。同治元年(1862)匪乱,率乡邻一千三百余人,陟邑之南原御之,贼去。三原城围急,即麾众同往,与贼大战于城东,自午至暮,围始解,杀贼甚多。余邑侯赏其功,每人麦银三十两。受因力尽失血身亡。李大平,受之兄也,同治六年三月发逆至境,合家人潜避山之石洞,母党氏年迈头晕不能骑,平拟负母逃。贼入村,因护母受刃身亡。其弟大荣,武生,亦与贼相斗而死。”李氏兄弟其孝、其义、其烈,昭然可旌!可谓:先祖遗风,世代传承,忠孝节义,史册留名。 竹轩公长子李怀堂,字植栅,号霁岚,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生而颖异,秉性纯笃,肄业家塾,年十三参加童试,三年两考屡列前茅。清光绪丁丑年(1877),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时年二十岁。清光绪十五年(1889)乙丑科乡试考中举,时年三十二岁。竹轩公古稀在堂,植栅为奉养父亲,不择禄仕转而谋求教职讲学授业。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朝廷特授乙丑科举人李植珊为延安府定边县知县,时年四十二岁。李植珊到任后,勤政亲民,政绩卓然,其才能和学识堪为典范,深受同僚和士大夫的称赞和尊重。经官吏和绅士举荐,李植珊同时兼任陕北定阳卫教谕。定阳卫地处延安府东南偏僻之壤,教育闭塞落后,李植珊捐俸购书,文风大振。上司颁文嘉奖,全县学子题匾“春风化雨”,悬挂于中堂。李植珊又积极协办赈灾事务,出力甚多,记大功二次。 知县六年任满,由吏部考核举荐,传旨李植珊赴京觐见皇帝,听候任用。正当筹措盘缠之际,忽闻父亲去世,转而匆忙千里奔丧。守孝三年除服,李植珊奉旨上京,升授甘肃直隶州州同。甘肃官场人员拥挤,职务升迁很难。李植珊寒士出身,性格直率,勉力施政,严格督察,各处委员皆勤慎供职,悉有作为,全部得以提前任用。民国三年(1914),李植珊奉命去敦煌承办公务,西出嘉峪关,远度鸣沙山,“阳关西出无故人,故园遥遥四千余里”。他触景生情,思乡心更切,三次请辞归隐。李植珊七旬辞官归田,白发齐眉,从此与世相随,醉心于诗书,农时督促耕作。凡有文字请求者,总是应接不暇,意在成人之美。 ![]() 李植珊先生一生处世惟谨慎,容貌和蔼可亲又威严庄重,律己修身如谦谦君子,教导诸生如子弟乐此不疲,对于事无愧无悔,对于人无怨无恶。先生常教诲晚辈及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清末民初关中名士苗润之、冯有良、王嘉宾、党建祥、李德群等,皆出自先生门下。先生著述赋诗颇丰,可惜因战乱动荡存世无多。唯黄金阜南志秀老师收藏有李植珊《哭妻诗》一首,诗云:“祖母家传石冻春,吾妻能酿且甚醇。年年头酒藏之久,以待药方用到人。” 民国二十三年(1934),李植珊先生寿终正寝,享年77岁。从师受业弟子闻讣纷来祭奠,诸如定边任楚瑞、泾阳王存厚、长安刘止亨、三原赵宇谦、朝邑田兆瑞、千阳齐广渊;富平郑思诚、苗培之、苗润之、薛凌云、余鼎、范光明、郭有伦、王之卿、韩效周、聂继善、张本善、冯有良、刘正旹、刘锐、石仲伟、王炳章、王嘉宾、吴景铨、李光第、白麟书,孙婿杨廷□等三十余人,共同筹金勒石,受业姻侄王树权撰文,晚辈弟子党建祥书丹,竖《李植珊先生德教碑》于挹岚堡城门口,以颂扬恩师德教,感召后学。碑铭赞曰:“先生之学,不尚浮华;先生之文,自成一家;先生之性,宁俭毋奢;先生之品,如玉无暇;先生之德,行既柔而且嘉;先生之声,望重而尊。” 李植珊先生有四男,长子鼎铭,掌管家务,兼营祖业“泰来裕粮铺”;次子关铭,英年早逝;三子勳铭,读书习文;四子宗铭,业农。勳铭又名李柱石,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按“伯仲叔季”排序,门中晚辈尊呼其为“叔大”或“叔爷”。这在当地并不多见,或许因了书香门第之故。 李柱石聪慧睿智,勤奋好学,早年求学于私塾,后考入陕西公立学校读书。民国十七年(1928)毕业于陕西第一师范学校,此后在富平锦川小学、西安东关竟化小学任教。民国十九年起,历任西安市教育局视导员、陕西省政府三科科员、西安景龙小学教师。 ![]() 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驻扎曹村时,王震军团长为筹措军粮,曾来挹岚堡拜访“泰来裕粮铺”掌柜李鼎铭。李柱石闻言,极力鼓动全家带头给红军捐粮30石。又以泰来裕粮铺名义,借给红军数十石军粮。王震将军写了借条,李柱石顺手夹在书中放入书柜。王震将军与李柱石一见如故,畅谈甚欢,当晚就住在李家。王震将军革命操劳,合衣就寝,手枪就放在枕头底下。部队临开拔前,李柱石还特意送给王震将军一双新布鞋。据李柱石亲笔填履历表载:“1936年六军团住曹村,我同情和敬仰他们为了解放,长征二万五千里伟大奋斗意志,并带头(动员民众)给红军捐助粮食约九百余石,并在多方面尽量帮助。” 1940年,李柱石与邹村张万信、周家坡周润身,共同筹助粮款,在曹村镇西街原清代“锦屏书院”旧址,创建了“智兴乡中心学校”,是为曹村地区最早的新式学堂。抗战期间,李柱石先后担任西安抗敌会干事、陕西图书馆秘书、西安伤友社视察员、陕西教育局四科科员。1948年任三原县政府秘书。次年离职返乡,居家躬耕阡陌,读书习字,热心公益。 解放后,李柱石与太白村马家堡马庆余、西头村南堡陈志实、西堡陈仙洲、雷村西堡李志南、白庙柳沟卢治平等,同为富平县最早的一批政协委员。五十年代,李柱石曾收到中央办公厅一封信,署名王震。信中提到在革命困难时期,李柱石带头给红军捐粮,对其爱国热忱表示感谢。还提到李先生是有卓识之士,若有意参加工作请回信,可让地方政府妥善安排。李柱石手捧书信倍感温暖,但他考虑到年近花甲且患病在身,便将此信搁置没有回复。 李柱石酷爱藏书,研习古文,书法独具风采。他常说:“一个人每天应该至少听一支歌,念一首好诗,看一幅好画。”还经常用精辟的至理名言,启迪点化子孙。他家里的藏书很多,既有先辈传下来的,也有自己收藏的,最具文史价值的当属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多册。闲暇间总是手不释卷,或挥笔书法,或欣赏字画。特殊年代破四旧,李柱石眼瞅藏书难保,心想若把藏书卖给收购站,兴许有心人会留意保存。当他和孙子冒雨拉着一架子车藏书去往曹村街途中,不料被造反派发现,当即押往学校操场,召开群众现场批斗会,一把火烧了全部藏书。许多年后有人问起起给红军捐粮的事,他才想起王震将军写的借条,就夹在被造反派烧毁的书中。 挹岚堡所处地形地貌独特,南面土山,名曰黄金阜,天地灵气氤氲浓郁;堡北有井泉,名曰録弥泉,井泉之水充盈弥满。昔日堡城楼额嵌“挹岚堡”,光耀醒目,寓蕴挹迎黄金阜祥瑞之意。墙壁两侧石刻楹联相得益彰,上联“耕耘影接黄金阜”,下联“弦诵声联録弭泉”。而李氏先祖屏南公、临泉公、霁岚公之号,皆与黄金阜或録弥泉有关。挹岚堡楹联或许就是李氏家族“耕读传家、业儒德教、忠孝两全”良好家风世代传承的注脚。 本稿参考了李植珊曾孙李谦增《我的挹岚堡》《叔爷李柱石》,任新利《富平旧县志记载的最后一名举人》,党克荣《怀念母校曹村完小》,谨此表示诚挚敬意!(2025.05写于北京)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