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寻得一组八十年代的高清老照片,像一把旧钥匙,轻轻拧开了时光的铁锁。指尖划过屏幕时,于淑珍老师《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旋律忽然在耳畔响起,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日子,便裹着泛黄的暖光,从照片里徐徐展开。 ![]()
![]() 清晨的烟火:上海弄堂与南方田野照片里的上海清晨,是被竹床、藤椅和煤炉唤醒的。狭窄的弄堂里,居民们早早摆开桌椅,铝锅在蜂窝煤上咕嘟作响,油条蘸着豆浆的香气漫过青石板。晾衣绳横跨楼间,蓝布衫与白背心在风里晃成波浪,阿婆们择菜时的闲聊,混着远处 “栀子花卖” 的叫卖声,织成了弄堂里的晨曲。
![]()
![]()
而在南方的田野,晨光则是被锄头叩响的。一位农妇戴着草帽,弯身在稻田里除草,汗水顺着下巴滴进泥土,身后的竹筐里还搁着给孩子带的野莓。不远处的河边,几个光屁股的孩童正趴在岸边戏水,小手拍打着水面,惊飞了停在芦苇上的蜻蜓。更远处的茶山,姑娘们背着竹篓,在梯田里穿行,指尖摘下的新芽,都裹着晨露的清鲜。 ![]()
![]()
市井的温度:街头巷尾的旧时光城市的街头,是流动的八十年代图鉴。老式大巴车喷着尾气驶过,车窗上的贴纸被阳光晒得褪色,车门前挤满了拎着布包的乘客。自行车大军是马路上的主角,二八杠的后座上,有的载着铝制饭盒,有的绑着给孩子买的蜂窝煤,车铃叮叮当当,惊起了路边打盹的黄狗。 最热闹的要数百货公司门口。 ![]()
![]()
几个背着帆布包的外乡人站在路口,行李上捆着蛇皮袋,里面装着给家里带的花布和电子表 —— 那是他们坐了三天两夜绿皮火车,从外地批发来的 “时髦货”。街角的小人书摊前,几个孩子正趴在木凳上翻书,摊主大爷摇着蒲扇,时不时提醒:“轻点儿翻,别把画页弄破喽。” ![]()
![]()
衣橱里的记忆:那些年我们穿过的时光照片里的孩子们,穿着最鲜活的八十年代。男孩们大多穿着海魂衫,蓝白条纹在阳光下晃眼,胸前别着的少先队徽章,总被擦得锃亮。女孩们的花裙子最是亮眼,的确良的布料上印着大朵的牡丹或小碎花,扎着红头绳的马尾辫一甩,裙摆就跟着飞起来。还有那风靡一时的 “喇叭裤”,裤脚宽得能塞进半只鞋,年轻人穿着它骑在自行车上,自以为帅过了香港电影里的明星。 ![]()
![]()
记得那时的衣服总带着手工的温度。妈妈们会在领口、袖口绣上小花,或是用旧布料改出新书包。过年时得到一件新的确良衬衫,能高兴得整宿睡不着,第二天一定要穿着去串门,听着邻居阿姨夸 “真精神”,心里比吃了糖还甜。 ![]()
![]()
岁月的底色:朴素日子里的阳光这些照片里的八十年代,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智能手机,连马路上的汽车都屈指可数。但人们的眼睛里,却闪着透亮的光。弄堂里的邻里会分享一碗阳春面,田埂上的村民会互相帮着插秧,街头偶遇的熟人,能站在路边聊上半小时家常。就像于淑珍老师唱的:“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 日子或许清贫,但每个清晨都值得期待,每个黄昏都有温情相伴。 ![]()
![]()
如今看着这些照片,忽然懂得了人们为何怀念八十年代。那不是美化贫穷,而是怀念一种纯粹:怀念写信时的字斟句酌,怀念等电视节目时的望眼欲穿,怀念邻里间不用设防的热络。那些在旧时光里打滚的日子,教会我们用简单的心去拥抱生活,用纯粹的目光去仰望未来。 合上相册时,窗外的阳光正盛。车流声里,忽然想起照片里某个孩子的笑脸 —— 原来时光从未真正老去,那些藏在老照片里的阳光与希望,早已悄悄种在了我们心里,在每个想起的瞬间,重新开出花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