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修文王庙碑记 || 杨世达

 满江红文学 2025-05-08 发布于河南

余近期研读《清朝河南碑刻资料》安阳鹤壁新乡卷,翻阅到汤阴县历史碑刻时一串“重修文王廟碑記”字符跳入眼帘,以前只是听说过县城内有这样一碑,却不知道上面写何内容,兴趣所然引导我打开这个谜团。为了让更多汤阴人更加了解脚下的土地,特收集整理以飨读者现把原文以及我整理过来的译文刊出,供文化爱好者翻阅研读。

重修文王廟碑記

楊世達

湯邑城北七里有文王廟,廟之西有演《易》樓,即古羑里臺也,蓋文王當日幽囚之室,演《易》於此云。吾於此而知《易》之為易,而文之為文也。當日三分有二,王假有家,守地道無成之義。迨王聽不聽讒韬,蔽明囚之幽室。處蹇困之秋,際坎險之會,乃懷天王明聖,懼臣罪當誅,震而不驚,厲而益貞。卒之天意已回,明夷不傷錫馬,蕃庶勞謙終吉,是其敬止之心。歷泰否剝復而不渝者,故變易不易之理,文王備之。迄今觀其象,玩其詞,紬繹其意,而知《易》之義大矣,文王之德遠矣。夫聖人之生也不偶,必有以贊天地之化,闡天地之秘,彰天地之教。其或出或處,或顯或晦之間,莫知其然而然。故唐虞則君臣矣,成周則父子矣,春秋則師弟矣。時遇各有不同,要皆與天地相為終始。至文王當顯晦之交,處幽囚之中,演卦六十有四,上紹庖羲之傳,下啓周孔之思,造物若有默司其柄者,此豈偶然之故哉?子思曰:“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是文作之,武述之,孔子法之,皆與天地相為終始者也。今孔子廟遍都邑,而文王止此一區。廟祠所專,靈必獨萃。而贊天地之化,闡天地之秘,彰天地之教,聖人之精神亦在乎此。迄今入廟者,未嘗不睪然思,慨然嘆,穆然而如見也。獨是廟貌傾頹,蕪而不潔,惻然傷之。於是,捐俸首倡,邑紳士醵金色應。工始於大清雍正九年辛亥二月十五日,告成於十一月二十七日。雖不敢曰烏革暈飛,然奕奕然亦可以安神靈,時陟降,經百年而不敝。時鳩工庇材,董役督作者,貢生王夢熊、監生許岳秀、生員蘇垣也。石以紀之,後之守土者當思。歷年二千有餘,宇宙舍此無他。修之葺之,久而不廢,俾讀《易》者,得溯所自,廟顧不重哉!

 雍正九年。

(文見乾隆《湯陰縣志》卷九《藝文志》。李正輝)

简体译文如下:

重修文王庙碑记

杨世达

汤阴县城北七里处有座文王庙,庙宇西侧建有演《易》楼,这里正是古时的羑里台遗址,即周文王当年被囚禁时推演《周易》的场所。我在此处深切体会到《周易》之所以名为"易",以及周文王德行之"文"的真谛。当年文王虽拥有三分之二的天下,仍谨守臣道不僭越本分;即便遭遇谗言构陷被囚幽室,身处困厄险境,依然保持"天命在身,臣罪当诛"的敬畏之心,面对危难从容不迫,在磨砺中愈加坚定。最终天命回转,明夷卦象的凶险未伤根本,谦逊劳苦终得吉祥,这正是文王始终如一秉持的诚敬之心。观其卦象,品其爻辞,深究其义理,方知《周易》内涵之博大,文王德行之深远。圣贤降世必有深意,皆肩负着参赞天地造化、揭示自然奥秘、彰明人文教化的使命。无论出世入世、显达隐逸,皆暗合天意。正如唐虞时期以君臣之道治世,成周时代以父子伦常立国,春秋时期则以师徒传承延续文明。文王身处显晦交替之际,虽困于囚室却推演出六十四卦,上承伏羲之道,下启周公、孔子之学,冥冥中似有天意主宰,岂是偶然?子思所言"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正说明文王创制、武王继承、孔子效法的圣贤谱系,皆与天地精神永世共存。如今孔子庙遍布城乡,而文王庙仅此一处。庙宇虽小,却凝聚着参赞天地、揭示奥秘、彰明教化的圣贤精神。瞻仰者无不肃然起敬,追思感怀,仿佛亲见圣容。然见庙宇倾颓荒芜,令人痛心。遂捐俸倡修,得乡绅响应。工程始于雍正九年二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二十七日竣工。虽不敢称富丽堂皇,但已焕然一新,足可安奉神灵,历经百年而不衰。主持工程者乃贡生王梦熊、监生许岳秀、生员苏垣。特立此碑,望后世主政者铭记:此庙历经两千余载,乃世间唯一见证文王演《易》的圣地。望永续修缮,使后世研《易》之人能追本溯源,则此庙之重,岂可轻忽?

雍正九年立

(碑文收录于乾隆《汤阴县志》卷九《艺文志》,李正辉整理)

:翻译时对部分典故、卦象作了适当诠释,保留"泰否剥复"等卦名以存原貌,涉及官职身份处保留"贡生""监生"等称谓,年号纪年保留"雍正九年"并补充公元纪年(1731年)。全文在忠实原意基础上,以现代白话重构表述,力求既保留古文气韵,又增强可读性。(收集整理程志彬)

友情链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