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诞生地——羑里城_何弘_新浪博客

 李明旭 2018-09-17
 ​---------------------------------------------------------

“易”可谓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一向以神秘和博大精神著称。我们通常认为“易”的最终定型是由周文王完成的,而文王演易的地方,就在今河南汤阴的羑里城,这里因此被认为是《周易》的诞生地。

史载,殷末,纣王荒淫残暴,民怨沸腾。西部的诸侯国在西伯姬昌治理下,实力日渐强大,于是引起了殷商王朝的猜忌,纣王就找个借口在羑里城——其实是个土台——画地为牢,将姬昌囚禁起来。囚禁文王的地方,即羑里城,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后的第一座国家临狱。

羑里城位于羑、汤两河之间的空旷原野上,当时正处于殷都(殷墟)和行都朝歌之间,便于监视。明嘉靖《彰德府志》载:“羑里盖商狱名也,夏曰夏台,周曰囹圄,皆环土也,纣尝囚文王焉。”《史记》、《水经注》等典籍也记载,文王曾被囚于此地七年。在被囚禁的年里,姬昌韬光养晦,究天人之变,潜心演易,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进而推演成六十四卦并系以卦爻辞,使《易》最终定型。姬昌之子姬发后来推翻殷商建立了周王朝,姬昌被谥为“文王”,他推演的《易》就被后世称为《周易》。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说的就是这件事。

后人为纪念西伯姬昌,在羑里城遗址上建起文王庙。明《河南通志》载:“文王庙在汤阴县北八里羑里城中,昔文王演易之所,后人因建庙焉。岁时有司致祭,三岁一遣使祭享。”清乾隆《汤阴县志》载:“文王庙在汤阴县羑里城。元大德年间,邑人许仪重修。”之后明成化四年(1468年)知县尚玑、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巡抚魏有本、天启三年(1623年)知县杨朴、清顺治八年(1651年)知县杨藻凤、雍正九年(1731年)知县杨世达均有修葺。

现存羑里城遗址,为一片高出地面约丈余的土台,南北长 105,东西宽103,面积达万余平方米。台上有文王庙,坐北向南,现存建筑系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建。

在城台的南下端,建有青石牌坊一座,上镌楷书大字“演易坊”。山门前两侧,各有碑石一通。西侧巨碑上刻“周文王羑里城”个如斗大字;东侧方碑,则是著名的“禹碑”(又作《岣嵝碑》),凡77字,其书法似篆非篆,颇为奇特。

拾级进入山门,参天古柏布满了庙院。院内西侧是演易台,台上有文王正在推演《周易》的塑像,相传这里是西伯姬昌被囚演易之所,上下两层,均是3间,楼高13,建在1多高的砖石台基上,门额上阳镌“演易台”三字。东侧是重修的“玩占亭”。

林立在庙院中的碑刻,均是明清以来的帝王、文武官员以及文人学士颂扬文王的诗、赋、篇章。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文王易》碑,上镌《周易》六十四卦及其释卦辞文,是研究《周易》的重要实物资料。

大殿(含拜殿)位于羑里城正中,重建于1993年,歇山重檐式建筑,规模恢宏,气势雄伟,是文王庙的主殿堂。大殿正中为文王锻铜塑像,像貌魁奇,神态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演易台后有一土冢,名吐儿冢。相传周文王在羑里演易时,被殷纣王得知,为试其真伪,竟残忍地将其长子伯邑考杀害做成肉汤逼其吞食。文王明知是亲生骨肉,却强忍悲痛将其咽下,尔后含泪到演易台后吐出。后人因在此堆起一个土冢,取名吐儿冢。

如果说这些多系传说,并无实证的话,羑里城的价值还体现在此处是一处蕴含丰富的龙山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厚达7的文化层断面清晰,依稀可见远古时期人们居住、生活的情景。此遗址也因此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易》是以占筮的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是讲变通的哲学,它的博大精神至今仍令许许多多的人为之着迷,至今仍为中华文化以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因此,不只是对于《周易》的爱好者,甚至对于热爱中华文化的每一个人来说,这里都是应当亲临朝拜的圣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