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八十六卷 晋纪八 西晋·晋怀帝永嘉元年(丁卯,公元307年) 【原文】
【译文】
【解析】 毛主席说过这么一句话: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其本意就是要保存有生力量。 在古月演的《四渡赤水》(还是《长征》,不记得了)有中一幕。 红军渡江的时候,大炮拖延行军速度,毛主席下令把大炮推水里去,不要了。 有战士说,你这是在破坏革命,毛主席说,这大炮才是在破坏革命。 为了保住火炮会导致更多损失,可人保存了将来依然会有更多火炮。 言归正传,看上面材料啊。 之前文章提到,八王之乱时,益州蜀地也没闲着,以秦州流民为核心的李氏流民军逐渐控制住益州蜀地,并建立成汉政权。 但摆在成汉政权面前的问题的依然严峻。 他们并不是蜀地益州人,属于外来人建立的政权,难以被当地人接纳。 当初益州本地豪强士族和朝廷联合杀了李家兄弟不少族人,彼此之间是有仇怨的。 虽然成汉建立之后大力安抚,但双方之间的合作信任基础依然薄弱。 这点从成汉上层高级官员的任命清一色都是李氏族人及可看出来。 要么就是益州本地的不想做,要么就是李家人压根就没想把人家拉进来。 这种上下异心的政权岌岌可危,稍有不慎就是全面崩盘,于是就有了上面材料。 秦州另一只流民军进入汉中,情况不容乐观,于是向成汉求援。 之前提到,成汉的底色是秦州流民,所以和汉中的这支流民军算是同根同源。 成汉皇帝李雄立即发兵援助。
不出意外,西晋朝廷在汉中的部队被击溃。 但接下来成汉的做法很有意思:
当年曹操和刘备打汉中之战,刘备打赢了,得了汉中全境,但曹操撤兵的时候把能带走的汉中百姓也都带走了。 曹操的逻辑很简单,你没人,有地也没用。 在古代,土地是生产资料,人口同样也是生产资料。 放在现在,人口即是生产资料,也是消费来源。 用这个逻辑去看成汉在汉中的做法就能理解了。 汉中是打下来了,但成汉底子非常薄,搞定益州蜀地都已经费尽力气了,没有多余能力去搞定汉中,哪怕知道汉中是进攻益州蜀地的战略前哨,成汉都不得不放弃。 如果强行把汉中兼并,那就必须分兵守卫汉中,而且还会反过来影响益州蜀地的稳定。 看似得了汉中,实际上影响了整个成汉的根基,这反而是得不偿失。 而迁徙人口的意义在我看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和曹操消弱汉中战争潜力一样,就算得不到,也不给后来人以利用空间。 第二,汉中百姓和秦州流民在益州蜀地都属于外地人,有这个身份标签在益州蜀地能够抱团。 第三,汉中百姓和秦州流民入益州蜀地能够强化成汉的统治基础。 这就是典型的失地存人,人地皆存。 其中的底层逻辑则是成汉以如何加强在益州蜀地统治稳固为核心要务。 理解了这个才能理解成汉在汉中的做法。 包括明末的的时候,后金频繁入关劫掠。 其实以其战斗力和明军的腐朽无能,完全可以攻略明京师,但后金高层并没有着急,而是以劫掠人口提升后金整体更本为关键,再等待机会。 所以,提上面材料的本意是什么? 【闲扯】 你的根本是什么?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本,所谓根本就是你获得现在一切东西的基础。 你不能因为了眼下某个利益好处,就抛弃了根本,而你的绝大部分操作的最优解都应该是以强化根本而展开。 比如,你混体制内,你的根本不是你能力水平,而是你的领导。 比如,你做股票期货,你根本不是你的盈利能力,而是你的本金安全。 比如,你做网店,你的根本不是成本控制,而是流量。 比如,我做自媒体,我的根本不是帐号,而是我的创作能力与洞见。 不同的行业、领域都有其根本,找到根本,围绕根本去打造以个强系统,这才是最优有性价比的事。 至于那些眼见的利益,并不是不重要,而是相较而言,当你的将系统打造好并不断强化,你再想要这些利益,不过手到擒来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