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帽子”的由来:古代中国为何对绿色如此深恶痛绝?

 刘永昌收藏 2025-05-08

在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红、黄、青、白、黑被视为“正色”,而由它们调和出的其他颜色则被称为“间色”。绿色作为“苍黄之间色”,其地位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与低贱、卑劣相联系。这种文化偏见并非偶然,而是与五行哲学、礼法制度及伦理观念交织,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符号。

图片

图:五大正色对应的五行哲学

正色崇拜与间色贬抑:五行哲学中的色彩等级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便形成了系统的色彩观。红、黄、青三原色与白、黑共同构成“正色”,分别对应五行中的火、土、木、金、水,并与朝代更迭紧密关联。商尚白、周尚红、秦尚黑,每个王朝都通过推崇特定正色来论证政权合法性。与之相对,由正色调和而成的间色被视为“杂色”,缺乏纯粹性,因而地位卑微。绿色作为青(苍)与黄(土)的调和色,其“不正”的属性使其天然带有低贱的隐喻,正如《诗经·邶风·绿衣》所言:“绿衣黄裳,心之忧矣。”古人以黄色为上衣、绿色为下裳的颠倒搭配,隐喻“贵贱易位”,将绿色与失位、卑贱的妾室形象绑定,奠定了其文化基调。

图片

礼法制度下的绿色符号:从服饰到身份标签

春秋时期,绿色已与边缘群体紧密相连。史料记载,卖妻求食者需裹绿头巾,以标识其卑贱身份。唐代贞元年间,延陵令李封甚至将绿头巾作为羞辱官吏的惩罚工具——罪行严重者需长期佩戴,轻者则短期示众。这种制度化的色彩歧视,使绿色成为“耻辱”的视觉符号。至元代,绿色更与娼妓行业深度捆绑。《元典章》明确规定,娼妓家属男子必须裹青(绿)头巾,将“绿帽子”的耻辱性推向极致。明代沿袭此制,要求伶人穿戴绿衣绿巾,通过服饰将特定职业群体边缘化。至此,绿色从伦理层面的贬抑,演变为法律层面的身份标识。

图片

伦理秩序与色彩隐喻:绿色背后的文化密码

绿色为何在古代备受排斥?其根源在于传统社会的三大核心要素: 

其一,等级制度。正色与间色的区分本质是等级秩序的投射。绿色作为间色,天然与“杂”“不正”相联系,被视为对礼法秩序的僭越。

其二,伦理观念。《诗经》中绿衣黄裳的颠倒,隐喻嫡庶失序、妻妾异位。绿色与妾室、娼妓的关联,进一步强化了其“不正当”的伦理属性。 

其三,五行哲学。绿色为苍(天)黄(地)调和色,在“天为尊、地为卑”的宇宙观中,其属性天然低于纯粹的正色。这种哲学认知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绿色难以获得正面评价。

从文化符号到现代演变:绿色地位的千年沉浮

随着时代变迁,绿色的象征意义逐渐分化。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开始欣赏青翠山水的自然之美,但民间对绿色的贬抑仍根深蒂固。直至近现代,受西方文化影响,绿色逐渐成为环保、自然的象征。但“绿帽子”的俗语仍在民间流传,折射出传统文化中绿色符号的持久影响力。 纵观绿色在中国古代的境遇,其地位的卑微本质上是传统社会对秩序、伦理、等级的极致追求。当礼法制度与哲学观念将色彩赋予道德属性时,绿色便注定成为被排斥的“他者”。这种文化偏见虽已淡化,但仍在某些语境中留下痕迹,成为理解传统色彩文化的重要窗口。

图片

图:明末清初画家“四王”之一,王鉴青绿山水画

结语:

绿色从“低贱的间色”到“环保象征”的演变,揭示了一个文明对色彩认知的复杂历程。当我们凝视古代文物中青绿山水的淡雅,或是今日街巷中绿意盎然的生机,或许更能理解:色彩从来不止于视觉,它更是文明的镜像,映照出社会观念的变迁与文化的深层密码。


END

作者:Marv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