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绿帽子”的由来?

 pgl147258 2016-09-10

闲话“绿帽子”的由来

本文首发于沉木花香,微信号:cmhxtop

这段时间,王宝强的离婚事件闹得如火如荼,支持男方者与支持女方者各持一词,争论不下,甚而一言不合,掐架互骂。吃瓜观众为了此事真是操碎了心。我在这里暂且不去评论是非。但是宝宝被戴“绿帽子”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说到这里就有疑问,为何妻子出轨,给丈夫戴的偏是绿帽,而不是其他颜色的帽子呢?这就需要钻回古籍,去做一番考证。

对于色彩的认知,古人有个奇怪的倾向,认为绿色是卑贱的颜色。绿色为何遭此厄运呢?《广韵》中解释绿为“青黄色”,孔颖达注疏“绿,苍黄之间色”。问题就出在绿色为间色这个原罪上面。

古人将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源于《礼记·玉藻》对“士”着衣颜色的要求:“士不衣织,无君者不贰采。衣正色,裳间色。”东汉郑玄认为此句说的是古代最高规格的礼服——冕服,颜色是“玄(黑)上纁(浅红)下”。

闲话“绿帽子”的由来

(晋武帝冕服图,冕服的上衣为玄色,下裳为纁色)

孔颖达的注疏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解释:“玄是天色,故为正;纁是地色,赤黄之杂,故为间色;皇氏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之色;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

概括来说,古时正色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正色的地位是很高的。尤其以黄色最为尊贵,被古人视为中央尊色。隋唐以来,皇帝的龙袍皆为黄色就是寓意高贵。

绿色,乃“苍黄之间色”,故而在颜色等级中处于较低的位置。与之相应的,穿绿本身即意味着地位低下。即便作为官服的颜色,绿色的排名亦始终不高。南北朝时期,创立了五等官服制度:朱、紫、绯(深红色)、绿、青。以唐代为例,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着深绯色,五品着浅绯色,六品着深绿色,七品着浅绿色,八品着深青色,九品着浅青色。

可见,绿是低层官阶的服色。武则天当政时期,有一位叫傅游艺的官员最擅拍须溜马,一年之间自青而绿而朱而紫,时人号为“四时仕宦”。

绿色喻为“贱”,大概始于《诗经》,《邶风·绿衣》中“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是说古人以黄色为上,绿色为下,而诗中却是绿作了上衣,黄作了下裳。正色本应彰显于外,却作了夹里;正色本应高临于上,却作了下裳。这种表里上下之颠倒,比喻夫人失位贱妾上僭,所以“心中忧矣”。

而《汉书·东方朔传》亦有记载,汉武帝的姑母馆陶长公主寡居后,与一个叫董偃的情夫相好。汉武帝前来看望姑母时,“董(偃)君绿帻傅韝,随主前,伏殿下。”东汉应邵就曾注道,绿帻是“宰人服”,即贱人服。李白有诗云:“绿绩谁家子,采珠轻薄儿。”可知,绿色早在汉代以前即被视为卑贱之色。至于绿帽子更是有源可查的。

闲话“绿帽子”的由来

不过,“戴绿帽子”本无妻子“红杏出墙”内涵。唐宋时期,平民戴绿、碧或青头巾只被认为是低贱和侮辱。唐代贞元年间的《封氏见闻录》记载,当时地方官吏对犯人的处罚是“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此时,戴绿头巾只是作为一种惩戒。沈括在《梦溪笔谈》亦有记载:“苏州有不逞子弟,纱帽下著青巾,孙伯纯知州判云:‘巾帽用青,屠沽何异?’”可见,在当时士人心中,只有屠夫商人这类地位低下的人才会戴绿头巾。

绿头巾从低贱转向表示男女不当关系的含义始于元代。《元典章·礼部服色》记载:“至元五年(1268 年),准中书省札,娼妓之家,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绿)巾。”于是,绿头巾成为娼妓男性亲属的着装规定。

明代则是继承元代的制度,明太祖于洪武三年(1370 年)下诏规定“乐妓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民妻同”,“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人服。”《明人杂俎》也有记载:“娼妓隶于官者为乐户,国初之制,绿其巾以示辱”。

闲话“绿帽子”的由来

(明代春宫图中的绿衣女子)

明朝政府规定娼妓家的男子必须头戴绿头巾。所以,人们见到男子戴着绿头巾就知道他的妻女是娼妓。这个时候戴绿穿绿已经不仅仅是卑贱了,更是一种对人的侮辱。于是,“戴绿头巾”就慢慢俗化为某男子的妻女私下与其他男子偷情。清代以后,绿头巾演变为绿帽子,易实甫作《王之春赋》,有“帽儿改绿,顶子飞红”之句,是最有名的。至此,绿帽子成为每个中国男人心头的噩梦。

不可否认,绿色从色彩角度来说不如红色鲜艳夺目,陈望道曾说过:“试披绿衣服于小孩身上,不见其若何欢跃,如披以红衣,小孩必狂喜跳跃为荣。”但是绿色是草木的颜色,古人多把青、绿、翠、碧交叉互用,来描绘大地万物生机盎然的画面,如“浓绿疏茎绕湘水”、“一水护田将绿绕”、“雨中草色绿堪染”、“绿浮杯影月筛花”,古人喜欢在诗中描绘自然的绿,却不愿将绿穿戴于身上,甚至认为绿是卑贱之色。受到古人如此区别对待的颜色,大概只有绿色了罢。

宝宝被戴绿帽固然是极不光彩的,然而大千世界,古往今来,红杏出墙之事多矣,而绿帽留名之人则少有。或许是我见识浅陋,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鲜见戴绿帽的主角,武大郎是很有名的,但他不是主角。宝宝离婚事件愈演愈烈,其风头甚至盖过前段时间正在举行的奥运会,当然与观众太过热情有关。

吃瓜观众中,闲得发慌者实在太多;媒体推波助澜者也不少;更有一些专门惹是生非者,从地缝中挖掘新闻,唯恐天下不乱。这可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怪现象。说到底呢,离婚不过是夫妻二人的私事,他人最好的态度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作者:小瓷,微信号:DHYF52

微信订阅号:沉木花香(微信号:cmhxtop),涵盖诗词歌赋、国学经典、风俗礼仪、文化知识、历史故事等,欢迎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