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第949课:其实,古代表示一个人成年的“笄”,男女都有

 三个小布丁 2025-05-08 发布于河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竹”部的四个汉字:“筮、笄、䇫、籆”。四个字中,只有“笄”是现代汉语通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

1、筮。读shì。《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筮,《易》卦用蓍也。从竹,从巫。”会意字。本义是古人用蓍占卦卜问吉凶。

会意字,我们要看一下字形演变。

筮的字形演变

注意,筮字的早期字形,是从竹、从巫、从廾。表示的意思,是人的双手用蓍草卜问吉凶。到晚周时,省去了“廾”,成了后来“筮”的字形。其中的“巫”,在早期也是较为复杂的字形。后来有了简化(具体变化,我们到巫字的说解再细说)。

蓍草

风干后用以卜卦的蓍草茎

古人用蓍草卜卦,而风干后蓍草茎的形状似细竹,因此,筮字从竹。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筮者,揲蓍取卦,折竹为爻,故字从竹也。”认为“折竹为爻”,待榷。

故此,筮字的会意方法:即人以双手(廾)用蓍草(似竹)从事巫事(卜问吉凶)。

桂馥《说文义证》:“'《易》卦用著’者,本书:'卦,筮也。’”

《书·大禹谟》:“龟筮协从,卜不习吉。”相信鬼神必定依从龟筮也必定是吉了,占卜是不会重复出现吉兆的。《诗·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你占卜去吧,希望卦体没有凶兆。《西游记》第三十七回:“龟所以卜,蓍所以筮”。龟壳用来“卜”,蓍草用来“筮”。

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

(1)占卜。王勃《益州夫子庙碑》:“麟图鉴远,金编题佐汉之符;凤德钩深,玉策筮亡秦之兆。”

(2)蓍草做成的占卜用具。《左传·僖公四年》:“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占卜的人说:“蓍草之数短而龟象却长,不如按照龟卜。《礼记·曲礼上》:“龟为卜,筴为筮。”

(3)通“逝”。过去。《马王堆墓帛书·老子乙本·道经》:“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按:今本《老子》第二十五章作“逝”。

筮的小篆写法如图:

筮的小篆写法

2、笄。读jī。《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笄,簪也。从竹,幵声。”形声字。本义是簪子。古代用以别住挽起的头发,也用来固着弁、冕。

簪子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笄有二:䯰(jiè)内安发之笄,男女皆有之;固冕、弁之笄,惟男子有之,又冕、弁则有垂,贯之于其左右,屈组为纮,垂为饰,冠无笄,则缨而结其條。”《释名·释首饰》:“笄,系也。所以系冠使不坠也。”《仪礼·士冠礼》:“皮弁笄,爵弁笄,缁组纮纁边,同篋。”郑玄注:“笄,今之簪。”

男子冠上之笄

《晋书·礼志上》:“蚕将生,择吉日,皇后着十二笄步摇。”《西游记》第十六回:“头戴左笄帽,身穿无垢衣。”

本义之外,笄还有其他用法:

(1)古时女子成年所行之礼,相当于男子之冠礼。《玉篇·竹部》:“笄,女子许嫁而笄。”《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郑玄注:“许嫁,已受纳征礼也;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徐锴《说文系传》:“女子十五而笄,许嫁而笄也。其端刻有雞形。”董作宾《说笄》:“古者男女成年,皆有笄,男子冠而用笄,女子十五许嫁而笄。于文字则夫为首上带笄之男,而母为首上带笄之女。其笄,看似一支,实则两端皆露于外,为左右各一笄也。若止有一笄,则不能于左右皆露其刻首矣。”

及笄礼

也就是说,古代表示一个人成年的“笄”,男女都有。古代的人,成年之后,在头上都有这个成年的的标志——“笄”,女子十五岁成年,头上带笄,如果行了“笄礼”,就是已经许嫁而且收了纳征礼。如果女子一直不曾许嫁,则二十岁时方行“笄礼”。男子行“冠礼”(冠必用笄束发固定)一般是在男子二十时举行,表示男子已经成人。但请注意,不管是女子的“笄礼”还是男子的“冠礼”,实际上在头部饰品里都有这个“笄”。女子直接用以束发,男子则束发并固定冠冕。

(2)特指女子十五岁或成年。如:及笄;笄年。《国语·郑语》:“府之童妾未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韦昭注:“女十五而笄。”王府里有一个童妾还未换牙,遇上了它(黑鼋),等她十五岁的时候就怀了孕(这个孩子就是褒姒)。

笄的小篆写法如图:

笄的小篆写法

3、䇫。读jī。《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䇫,取虮比也。从竹,【颐无页】(读yí,同颐)声。”形声字。本义是篦取虮子的篦子。

这里的虮,就是虱的卵,因为古代卫生条件差,人头发内常生虱子,而为了彻底清理虱子,就必须以齿间距非常小的梳子梳头,把虱卵也清理干净,这个齿间距很小的梳子,称为“篦子”。《说文》这里的“比”,即梳子齿密,一根齿挨一根齿。

篦子

王筠《说文句读》:“䇫者,古名;比者,汉名;比者,汉字;篦者,六朝字也。比,言其密。”

䇫的小篆写法如图:

䇫的小篆写法

4、籆。读yuè。《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籆,收丝者也。从竹,蒦声。”形声字。本义是籆,络丝的工具。

籆子

这个字有个或体“【角間】”,因为古代的籆,最初用角制成,而后来改为竹木制成,字形有了改变。马叙伦《六书疏证》卷九:“或曰:古皆以角为器,籆盖初以角,后易用竹木。”

唐训方《里语徵实》卷中上:“收丝器曰篗子。”这个籆,又写作“籰”,《红楼梦》第七十回:“(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

籆的小篆写法如图:

籆的小篆写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