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中国】身体出现这些症状,就要注意了!别等到肠癌才后悔

 相逢就是缘 2025-05-08

身体出现这些症状,就要注意了!别等到肠癌才后悔

科普中国2025-01-24

肠息肉通常是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一个“肉疙瘩”,大部分都是良性的。很多时候它们只会平静地待在肠道里,不会成癌。然而,一些不健康的饮食(比如高脂肪、高糖食物)、生活习惯(烟酒、熬夜、久坐)或家族遗传等因素,可能会诱导它们突变

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息肉细胞就可能肆意增长,恶变成癌细胞,破坏肠道组织,形成肠癌。特别是以下几种病理性息肉,需要注意。但大家不必过度担心,息肉发展为肠癌的过程通常需要5到10年。只要在此期间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积极干预,是有切断癌变的可能的!

身体出现4种症状

可能暗示肠道有息肉

肠息肉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往往没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但如果你平时上厕所时发现一些异常现象,则可能是息肉的信号。特别是下面这4种情况:

1.排便习惯改变

如果你突然开始频繁便秘、腹泻或感觉腹胀,可能是肠道出现问题。

比如,你以前正常排便,现在变得不规律,可能就是息肉的早期信号,长期这样就需要注意了。

2.大便带血

便血是肠息肉的典型表现之一。尤其是较大的息肉,可能会出现在直肠部位,这时排便时可能会发现大便带血,甚至伴有轻微的肛门刺痛。

3.排便形状改变

当肠道有息肉时,排便时可能会受挤压,导致大便变形。

比如本来大小适中,最近一段时间便便突然变得很细,像铅笔一样,或者有条条沟沟,甚至伴有黏液,这可能是息肉压迫肠道导致的,应及时就医诊断。

4.腹痛腹胀

当息肉阻塞了肠道,排便时或者肚子受到挤压时,可能会感觉到腹部的不适,甚至出现明显的腹痛、腹胀。如果经常有这种感觉,也可能是肠道有问题。

4个部位的息肉建议尽早切除

虽然大多数息肉在初期是良性的,但不能保证以后不会变坏,特别是以下4种息肉,癌变风险特别高,一定要及时切除。

1.胃息肉

胃息肉大多是良性的,但如果它们变大或者增多,就可能引发恶心、腹部不适等问题,还可能诱发胃癌,特别是超过2cm,癌变风险会更高。

研究显示,大约有3%到6%的胃息肉会变成胃癌,所以如果发现有胃息肉,最好尽早干预。

2.结肠息肉

尤其是那种长在肠壁上的腺瘤性息肉,一旦直径超过1cm,癌变的概率就会上升,达到2cm时,癌变风险甚至可达到50%。

所以有结肠息肉的人,最好也尽早处理,去除掉。

3.胆囊息肉

大于1cm、单发型或者伴随结石的胆囊息肉,都有可能发展为胆囊癌。如果同时伴有胆囊结石等症状,癌变的风险更高。

最好尽早去检查,必要时可以考虑手术去除。

4.子宫内膜息肉

对于绝经后的女性,如果发现子宫内膜息肉,特别需要注意,因为在这个阶段子宫内膜的变化较为敏感,息肉有更高的恶变风险。

绝经后,若发现不规则阴道出血或其他异常症状,应该尽快就医检查。

“拿捏”息肉最好的办法是定期筛查

早期息肉症状较少,很难发现。要揪出“祸根”,关键在于定期检查。

1.肠息肉

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应每隔5~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及早发现息肉。

2.胃部息肉

如果有胃痛、腹胀等不适,或曾有胃肠道疾病史,应定期做胃镜检查。

3.胆囊息肉

发现有胆囊息肉,特别是息肉较大或伴随症状的情况下应通过腹部超声筛查。

4.子宫内膜息肉

女性尤其是绝经后,有月经不调或异常出血症状时,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必要时做宫腔镜或超声检查。

同时,还需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减少息肉发生。

1.限制高脂肪食物

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避免过量饮酒和吸烟,这些行为会增加息肉形成的风险。

补充抗氧化物和维生素: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和蔬菜,有助于降低息肉的发生率。

2.戒烟限酒

吸烟和饮酒是息肉形成的重要风险因素,戒烟限酒可以显著降低风险。

3.定期锻炼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者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利于维持健康体重、改善血液循环,降低息肉生成风险。

责任编辑:宋文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