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建“四好连队”,评选“五好战士”

 哈哈狮的信箱 2025-05-08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展的创违“四好连队”和评选“五好战士”活动,是特定历史时期军队基层建设的重要举措,其内涵与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图片
一、活动内涵


1. “五好战士”的评选标准  

 “五好战士”的评选标准经历了两次调整:  

初期(1958年):以“努力学习好、爱护武器装备和一切公物好、消灭事故好、生产节约好、锻炼身体好”为核心。

图片
雷锋被评为沈阳军区“五好战士”的证书

调整后(1960年):中央军委将标准修订为“政治思想好、军事技术好、三八作风好、完成任务好、锻炼身体好”,强调政治与军事并重。

  
图片

评比由连级单位主持,半年初评、年终总评,获评者由军区及以上政治机关颁发奖状和证章。

2. “四好连队”的创建要求  

图片

四好连队的标准为“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军事训练好(或生产/施工好)、生活管理好”。其评选与五好战士运动相辅相成,旨在通过集体荣誉激励连队整体建设。评比以团为单位,需经逐级审核并由国防部颁发奖状。

二、历史背景与目的


1. 基层建设的制度探索 

该运动始于1958年,最初由全国青年代表大会的军队代表倡议,总政治部推动,旨在通过竞赛活动加强基层管理、提升战斗力。1960年后,中央军委将其与“抓活思想”“三八作风”等主张结合,成为全军基层工作的核心。

2. 激发官兵积极性

通过树立“四好连队”“五好战士”等榜样,鼓励官兵争优创先。例如,铁道兵部队将评选与施工安全、任务完成度挂钩,士兵需保持长期优秀表现才能获评,荣誉含金量极高。

图片


三、意义与影响


1. 积极意义  

强化基层管理:通过规范化评比,推动了连队思想教育、军事训练和生活管理的制度化。  

提升战斗力:军事训练成绩与评优直接挂钩,激发了练兵热情。如1962年某警卫连因实弹射击成绩提升,最终获评优秀连队。  

树立精神标杆:雷锋等“五好战士”楷模的涌现,强化了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符号。

2. 历史局限性  

政治化倾向:后期受所谓“突出政治”影响,“政治思想好”逐渐凌驾于其他标准之上,导致形式主义泛滥,削弱了军事训练和管理的实际效果。  

运动终止: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四好连队与五好战士运动因政治环境变化被终止。

图片

四、评价与反思


这一运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尝试,其通过制度化评比激励基层发展的模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干扰了正常的军事训练,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军事建设需平衡政治与专业化的关系,避免形式主义对实际战斗力的侵蚀。老兵回忆中提到的荣誉感(如搪瓷杯、奖状等实物激励),则体现了精神激励在军队文化中的持久价值。

本文由看山还是山

使用[Deep seek写作]编辑出稿。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