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展的创违“四好连队”和评选“五好战士”活动,是特定历史时期军队基层建设的重要举措,其内涵与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
![]() 调整后(1960年):中央军委将标准修订为“政治思想好、军事技术好、三八作风好、完成任务好、锻炼身体好”,强调政治与军事并重。 评比由连级单位主持,半年初评、年终总评,获评者由军区及以上政治机关颁发奖状和证章。 2. “四好连队”的创建要求 ![]() 四好连队的标准为“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风好、军事训练好(或生产/施工好)、生活管理好”。其评选与五好战士运动相辅相成,旨在通过集体荣誉激励连队整体建设。评比以团为单位,需经逐级审核并由国防部颁发奖状。 二、历史背景与目的 1. 基层建设的制度探索 该运动始于1958年,最初由全国青年代表大会的军队代表倡议,总政治部推动,旨在通过竞赛活动加强基层管理、提升战斗力。1960年后,中央军委将其与“抓活思想”“三八作风”等主张结合,成为全军基层工作的核心。 2. 激发官兵积极性 通过树立“四好连队”“五好战士”等榜样,鼓励官兵争优创先。例如,铁道兵部队将评选与施工安全、任务完成度挂钩,士兵需保持长期优秀表现才能获评,荣誉含金量极高。 ![]() 三、意义与影响 1. 积极意义 强化基层管理:通过规范化评比,推动了连队思想教育、军事训练和生活管理的制度化。 提升战斗力:军事训练成绩与评优直接挂钩,激发了练兵热情。如1962年某警卫连因实弹射击成绩提升,最终获评优秀连队。 树立精神标杆:雷锋等“五好战士”楷模的涌现,强化了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符号。 2. 历史局限性 四、评价与反思
本文由看山还是山 使用[Deep seek写作]编辑出稿。 ![]() ![]() |
|